科普中國推出“世界清潔地球日”專題 專家解讀如何守護美麗地球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9月18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時值每年9月第三個周末的世界清潔地球日到來之際,科普中國“基立未來”科普專家系列沙龍專門推出“世界清潔地球日專題:守護美麗地球”欄目,邀請3位環境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科普演講的方式對當前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分享解讀,并與參加學生現場互動問答。
這3位專家學者分別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河口與海岸帶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海洋垃圾國家聯絡員劉瑞志,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鄒天森,他們聯袂作客這場科普沙龍,加深參與者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理解。
劉建國:科學解決全球性垃圾挑戰
劉建國教授指出,垃圾問題既是區域性的挑戰,也是全球性的問題,既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又對環境產生深遠影響。他認為,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從基礎理論-核心技術-工程應用-管理策略-治理體系的完整創新鏈條。需要針對關鍵問題開發相應的技術,推動符合實際與時俱進的工程應用,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管理策略,最終形成科學精準的治理體系。
“基礎科學的作用,就是讓我們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路徑。”劉建國強調,基礎科學在解決垃圾問題、為垃圾處理提供更加科學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基礎學科的支撐,才能實現垃圾分類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通過加強對源頭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垃圾的來源和組成,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減少垃圾的產生并降低其危害。
劉建國呼吁說,垃圾分類實際上是一個“知易行難”的事情,全社會更多的人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劉瑞志:探索海洋污染解決之道
被科學家戲稱為地球上的“第八大洲”的,其實是一座由從陸地進入海洋的各種垃圾隨著洋流的匯聚而形成的、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浮動垃圾島。這個海洋中的巨大垃圾堆,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深刻影響和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性。
劉瑞志研究員表示,海洋垃圾危害嚴重,不僅破壞海洋景觀,威脅航行安全,破壞生物棲息地,還對許多海洋生物生命造成嚴重威脅;而且這些垃圾的降解速度慢,長期存在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持續性破壞。不僅如此,海洋污染還對人類健康、生存環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造成顯著影響。因此,需要每個人積極參與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劉瑞志還分享團隊在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一線的科研工作,該團隊采用一種“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工作模式:首先,以高標準深入開展環境問題的診斷排查;然后,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制定短期管控治理方案和長效根治方案;最后,提供全過程、全流程的技術幫扶,協助構建真正的大生態環境保護格局。
鄒天森:講好長江大保護故事
鄒天森副研究員介紹說,隨著長江大保護、長江禁漁的深入實施,長江干流水質已連續3年保持在Ⅱ類以上,流域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恢復,魚類的種類和數量正在逐漸回升。長江聯合研究也取得積極成效,明確影響長江生態的主要限制因子、魚類生態受損病因及湖庫富營養化成因等,并科學精準支撐多項整治工作,但部分地區污染排放基數大和重點湖泊藍藻水華頻發等問題仍亟待突破。
他認為,水生態保護既要做好基礎科學研究,又要加強對公眾的科普。通過為公眾提供準確、深入的科學解讀,科普工作可以提升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支持;通過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公眾的疑問,可以形成良好的科研與公眾之間的反饋機制,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發展的進程。他呼吁更多的人關注、支持、保護生態環境,一同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據了解,科普中國“世界清潔地球日專題:守護美麗地球”欄目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品,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出品,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環境保護河口與海岸帶環境重點實驗室、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參與支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