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留記憶人生 阿爾茨海默病日科普手冊發布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今年9月21日是第30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的“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的目標,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的十大癥狀和疾病精準防治中的“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獲益”的五早策略,以漫畫形式、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編制了科普手冊,并于21日舉行了手冊發布直播活動。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以及中國人均壽命的不斷增長,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也逐年攀升。阿爾茨海默病給家庭和社會都造成較為嚴重的負擔,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有效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積極開展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干預和治療,是社會各界特別是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及相關單位、養老機構和家庭的重大責任。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饒克勤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政策研究自2017年就已經開展了,在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于2022年推動了腦健康行動的啟動,并設立腦健康公益基金;以阿爾茨海默病為切入口,開展了多項臨床研究課題和公共衛生政策的梳理工作,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的早防早篩早診、生物標志記的研究,并提出將AD早篩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的建議。經過專家們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打磨,AD科普手冊得以制作完成。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在致辭中表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遇見全國科普周,是開展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工作非常好的契機。在多方努力協作下,本周陸續推出了各種形式的科普作品,《阿爾茨海默病科普手冊》就是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旨在提高社會公眾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積極有效預防和干預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呼吁廣大媒體傳播機構廣泛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積極向社會公眾傳遞正確的防治知識與科學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升阿爾茨海默病知曉率、就診率,引導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支持氛圍。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健提出,有效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積極開展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干預和治療,是學會所關注的領域,是社會各界特別是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重大責任。他呼吁全國醫護人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關注老年人健康需求,及時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新動向,學習了解其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策略,主動承擔臨床診療、專項培訓、篩查評估、指導干預、科普宣傳等工作,強化多學科、多專科聯合作戰,共同推動阿爾茨海默病立防立治。
此次科普手冊的主編是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成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組長、福建醫科大學黨委書記陳曉春教授。
同為手冊主編的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教授作了科普手冊的簡介,并提出腦健康全程的綜合管理模式及阿爾茨海默病的精準防控理念,在疾病早期即可通過調控危險因素及病理靶向治療等模式進行精準防控。新藥的出現為阿爾茨海默病的全程綜合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郁金泰分享了未來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在阿爾茨海默病科普領域的舉措,沖刺知曉率、篩查率雙80%的“健康中國2030”目標。
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作發布會總結時指出,預防、診斷和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是維護腦健康的重要一環,也是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持續關注的領域。去年“腦健康行動”啟動以來,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策劃了一系列舉措:發布了腦健康中心的建設指南;啟動了國家神經疾病醫護人員培訓平臺;成立了腦健康公益基金,與多個城市互動開展腦健康城市的工作,特別是腦健康科普教育。今年的中國腦健康大會上,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老年認知障礙的主題分享最前沿的信息。可見,社會各界對認知障礙的關注和防控的決心。
他表示,腦健康的建設離不開四股力量:科普的力量、組織的力量、研究的力量、產業的力量。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診斷和治療方案有了新的進展,為患者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產業則提供了各種創新的早期篩查方式,這些篩查手段惠及越來越多的社區、體檢中心和家庭。
據悉,《阿爾茨海默病科普手冊》將通過全國公立醫院的記憶門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機構等公共機構向大眾進行免費發放,在“腦健康行動”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在“銀發通”互聯網醫院小程序上也可了解更多手冊相關內容。(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