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農業專家建言全球糧食系統應向高效可持續轉型
中新社三亞10月26日電 (張月和)“當前,我們面臨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損失、沖突、經濟下行和疫情的持續影響,必須采取行動讓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變得更高效、包容、可持續、有韌性,科技創新則可以加速這一轉型過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屈冬玉26日在第七屆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上視頻致辭時說。
以“科技引領全球糧食系統轉型”為主題的第七屆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26日在海南三亞開幕,來自全球50余個國家的政府部門、農業研究機構和16個國際組織的580余位代表參會,圍繞提升農業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系統轉型、前沿性顛覆性科技對農業轉型的作用、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和小農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把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成功解決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說,面對14億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食、近10萬噸的油、190多萬噸的蔬菜、23萬噸肉的巨大供給壓力,中國正不斷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推動高質量農業科技成果向生產轉化。
吳孔明說,近年來,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科技創新已應用到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高油高產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重大新品種不斷涌現,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大幅度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資源利用率和農事管理效率。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體系轉型全球總監、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約翰·斯溫寧(Johan Swinnen)則認為,可以把科技創新與政策改革結合起來,解決全球糧食市場價格波動等問題。
全球糧食系統轉型離不開國際合作,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官)李金祥倡議,要在全球建設開放、透明、包容和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系,維護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深化農業和糧食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生物育種、耕地保護、生物安全、農機裝備、綠色農業和鄉村發展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打造多雙邊開放共享合作平臺,提升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減少饑餓與貧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