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貨出海,土特產做成洋生意
第134屆廣交會第三期啟幕
農貨出海,土特產做成洋生意
羊城晚報記者 董鵬程 黃穎琳
10月31日,第13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第三期拉開帷幕。本期展出時間為5天,參展企業11312家,規模再創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廣交會在A區6.0展館特設“鄉村振興特色產品展區”,展區規模約0.5萬平方米,展位數量227個,參展企業203家,涵蓋食品、工藝品、醫藥保健品、休閑用品等多個類別,以“零門檻”“零費用”助力鄉村振興走出新路。
企業組團參展拓市場
走進鄉村振興特色產品展區,新疆的酸奶酪、甘肅的蘋果脆、湖北的襄陽高香茶等各類農貨映入眼簾。來自全國各地的土特產紛紛亮相,在廣交會上一展風采。其中,最為顯眼的是貴州省18家企業組團參與的“多彩貴州 貴品出海”展區。
為了幫助當地企業走出去,貴州對18個一般性展位聯合特裝布展,來自遵義、六盤水、畢節、銅仁、黔東南州、黔南州等地的企業集聚聯動,展出包括茶葉、方竹筍、酸湯、竹蓀深加工、洗發水、苗藥、植物精油等特色產品,吸引了不少國內外采購商上前洽談。
貴州楚麻漢辣食品(盤州)有限公司已經是第二次奔赴“廣交之約”,此次參展帶來了“零香精、零色素、零防腐”獨家配方的佐餐辣味蘸料,搭配上國潮版、國粹版、國獅版等包裝設計,尤為吸睛。“參展第一天,手機就不停震動。”該公司外貿事業部負責人宮偉表示,公司創立之初便以服務“三農”為基礎,希望借助廣交會這一國際大平臺,讓貴州辣椒走向海外,進一步助力當地農業發展。
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專注于中藥材生產的貴州苗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不斷發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目前種植中藥材面積達3萬多畝。該公司創始人何莉表示,中藥材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讓大山里的中藥材走出貴州、走向世界,能帶動當地農戶獲得源源不斷的收益,受邀參與廣交會是一次很寶貴的機會。
除了千里迢迢奔赴廣交會現場,貴州羅甸全興藥業負責人胡全貴還向記者講述了他們與廣州“夢幻聯動”的故事。“我們公司主打產品是具有消毒殺菌等功效的民間藥物艾納香,從種植、加工到技術研發已有近20年時間。事實上,這離不開廣州對貴州省黔南州的對口幫扶。廣州為我們提供了包括技術、資金、人才等全方位的幫助,推動貴州道地藥材產業做大做強。”胡全貴說。
結合當地實際探新路
不同于傳統產品樣態,本屆廣交會“鄉村振興展區”里的農產品玩出了新花樣。來自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的企業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和政策扶持,不僅趕上了預制菜的風口,還走出“以竹代塑”環保路線,擦亮了鄉村振興產品的金字招牌。
作為全國僅有的五個單列苗族自治縣之一,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全縣有林地185萬畝,其中竹林面積40.1萬畝,為天然竹海,開發這里的竹制品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城步的竹筍在業界很有名。”湖南南山鄉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城步產出的竹筍味道鮮美,富含多種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目前,該公司的竹筍業務主要有三大板塊,包括“拳頭產品”預制菜、開袋即食的零食筍、需二次加工的干筍。這三大板塊幾乎囊括了竹筍的所有產品形態。該負責人透露:“現在我們為一家貿易公司貼牌生產預制菜,之前給他們提供了100件產品出口加拿大試銷,結果三天就銷售完了。”
除了加工竹筍,成竹的開發也是城步鄉村振興的主抓手。湖南南山金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乘著國際“以竹代塑”的東風,開拓出一條發展新路。“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以竹代塑”,因為塑料污染很嚴重,而竹子可以自然降解,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據該公司銷售經理陳先生介紹,城步的竹資源非常豐富,開發成竹能夠帶動當地農民增加收入,讓父老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商務部駐城步苗族自治縣掛職干部表示,城步苗族自治縣是商務部定點幫扶縣,希望通過廣交會的平臺提高城步參展商的曝光率,幫助他們了解業界行情,同時和采購商建立聯系。
借力國際平臺“賣全球”
除了賣向國內市場,本屆廣交會上的農產品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新疆的奶酪、貴州的辣椒面、張家界的紅薯粉等各地土特產,紛紛瞄準全球市場,力圖打開海外銷路。
“我們是第一次參加廣交會。以前我們主要做國內市場,希望通過這次的廣交會將我們美味的奶酪銷往海外。”新疆阿帕乳品業務經理李先生表示,目前該公司的奶酪均產自新疆,之后統一運輸至廣東售賣。為了開拓市場,他們還專門在廣州設立了營銷中心。“剛剛就有泰國的客戶過來洽談,他們準備一年采購5噸。”李先生激動地說。
“在廣交會的助力下,我們的產品遠銷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卡塔爾等國家,目前正和越南、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的客戶進一步洽談。就在剛剛,馬來西亞的客戶向我咨詢展位具體位置,打算過來看一看。”楚麻漢辣食品(盤州)有限公司外貿事業部負責人宮偉表示,該公司今年春季首次參加廣交會,對當時人山人海的展會現場印象深刻,這次參展信心十足,希望能把更多中國鄉村產品帶到國際市場。
張家界絲絲湘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紅薯種植和紅薯粉絲深加工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非遺”制作技藝,該公司年產紅薯粉絲1200余噸,產值2060萬元。由于絕大多數產品采用全手工制作和包裝,該公司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定的就業崗位。“農民最怕的就是紅薯賣不出去。”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想通過廣交會這個平臺,拓展市場渠道,特別是國外市場,從而帶動農民致富。”(羊城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