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發電能源轉型——探訪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中新社香港10月31日電 題:低碳發電能源轉型——探訪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中新社記者 魏華都
由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中電)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共同興建及運作的香港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今年7月正式投入運作,并接收了首批按長期供應協議供港的液化天然氣。10月30日,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接受傳媒采訪時稱,該項目是香港重要的減碳基建及策略性供氣設施,助港擁有更多元化的天然氣供應,推動能源轉型。
為了支持特區政府減碳目標,中電和港燈自2020年起將燃氣發電比例提高至約50%,并投入逾80億港元,在香港西南水域合作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目前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長期停泊在接收站,用于接收、儲存及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其液化天然氣儲存量達26.3萬立方米,最多可供150萬戶3人家庭2個月用電。
30日當天,采訪團隊乘船從中環碼頭出發,歷時約60分鐘到達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接收站由備有液化天然氣卸載設備的雙泊位碼頭、裝有液化天然氣儲存設施和再氣化裝置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和通信設施等組成,“紫荊精神號”長345米、寬55米,船身為綠色,船頭向南,李德明告訴記者,這是為了一旦發生意外,該船可迅速駛離,前往安全水域。接收站較易受天氣影響,因此項目團隊和香港天文臺有很直接的溝通渠道。
李德明介紹,當運送液化天然氣的運輸船停靠接收站碼頭時,液化天然氣會經碼頭設施卸載至“紫荊精神號”,后者會暫時儲備液化天然氣,在有需要時利用船上的再氣化裝置將液化天然氣進行再氣化,還原至氣體狀態,天然氣經海底天然氣管道運往發電廠作發電用途。
記者見到,接收站有兩條一粗一細的海底天然氣管道延伸至海床,分別將天然氣輸送到中電龍鼓灘發電廠及港燈南丫發電廠,管道長度分別為約45公里和約18公里。接收站周邊還設立安全區及海上控制區,有船只在接收站周圍巡邏。
接收站投入運作以來,已接收了4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到來,每艘船儲存約15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李德明表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啟用后,可幫助香港直接通過船運從世界各地采購具價格競爭力的液化天然氣,增強了議價能力及加強供應保障。
李德明介紹說,由于該項目是香港唯一的海上工程,沒有先例可循,但因項目具社會責任,獲得政府審批。同時,項目團隊在接收站建造期間就環境保護事宜與綠色團體和漁民緊密溝通,目前未發現對環境造成影響,未來會持續監測并公布相關資訊。兩家電力公司也撥款1億港元支持有助改善海洋環境及漁業資源的社區倡議項目。
李德明表示,接收站興建時正值疫情肆虐,當時項目團隊成員上船工作前要先在酒店隔離及接種疫苗。有參與項目的年輕工程師說:“我第一次來到這片海域時什么都沒有,現在終于建成接收站,這是很多人付出努力的成果。”(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