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南核電基地 探訪“玲龍一號”如何保障核安全
中新網海南昌江11月1日電(陳英清)在海南核電基地旁有一塊天然濕地,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白鷺、蒼鷺等鳥類棲息于此。離核電站不遠處的海域投放了幾萬枚白蝶貝試養,存活率達95%以上。白蝶貝生長的海域,海水水質必須達到一類標準。核電基地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繪就一副“綠色畫卷”。
核電站安全問題是核電技術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問題。10月31日至11月1日,海南省核應急辦、海南省委宣傳部組織媒體走進海南核電基地,了解全球首個開工建設的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型反應堆“玲龍一號”如何保障核安全。
“玲龍一號”是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通用安全審查的商用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玲龍一號’功率小、源項少,應急計劃區可控制在廠區邊界內,技術上可實現不需要場外應急干預,安全性高。”海南核電有限公司環境應急處處長徐春松說,“玲龍一號”采用完全非能動安全系統,利用自然現象確保反應堆的安全,事故后可以長期不需要人為干預。“自然現象比如說水受重力影響向低流,而在小堆的設計上,頂部有一個水箱,需要導出余熱時,可用重力(使水)流下來,把余熱帶走。”
海南核電有限公司核安全處主任工程師王雁飛表示,小型化、模塊化設計后,“玲龍一號”安全性更高,對周圍環境影響會更小,所需資源、應急條件都相對比大堆少。
“核反應堆從里到外共有4道安全屏障,燃料芯塊、燃料包殼、壓力容器和安全殼,只要其中一道屏障是完整的,就不會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泄的事故。”海南省核應急辦副處長唐海平說,按照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的推算,全世界各核電站正常運行對周圍公眾產生的輻射,與公眾個人平均接受的天然本底照射劑量相比是可以忽略的。
海南昌江核電站周圍已建立10個輻射環境監測子站,唐海平表示,自2015年8月昌江核電站首次裝料運行以來,各監測子站未發現有超標的現象。(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