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關系怎么走? 巫永平指不能忽視非市場機制因素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楊程晨)“兩岸經濟現在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存在一些疑問,未來的兩岸經濟關系該怎么走?”7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兩岸關系研討會上,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如是發問。
在他看來,兩岸經濟關系發展能走到今天,是因為市場和非市場的兩種機制一起發揮作用。兩種機制代表著兩岸經濟關系的兩大特點。
一方面,兩岸政治上的隔閡不妨礙其他領域的持續往來乃至融合發展,兩岸經濟關系很大程度建立在市場原則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兩岸經濟關系具備大陸同其他經濟體經濟關系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這由兩岸關系的性質所決定,雙方經濟關系有相當部分建立在非市場基礎之上。
巫永平說,兩種機制兼而有之,是兩岸經濟關系的獨特之處,也是繼續向前的基礎。兩岸都是中國人,大陸愿為臺灣同胞提供各種機會,臺灣企業能在大陸實現發展,這更多體現于非市場機制上,這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所享受不到的。如今,兩岸經濟關系面臨一些挑戰,原因來自多個方面,一個重要變化是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了兩岸協商解決問題的原有渠道不再暢通。
“很多人就對未來提出了疑問,經濟關系還能再繼續下去嗎?我認為是可以的。”巫永平繼續說,應對全球分工體系的變化,兩岸企業優勢互補,在探索應變之舉的過程中有機會成為全球風控新體系的參與者、建立者。臺企不能忽視經濟關系中非市場機制的因素。大陸的整體環境有利于兩岸的經貿合作,新風控體系的建立將帶來新的商業模式,這或許也提供兩岸企業探索合作的新機遇。
秉承加強政黨、社團交流合作等為宗旨的2023“交流與共享”研討會,7日在北京舉行。從事兩岸關系等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及在京臺盟盟員、臺胞代表近百人出席研討會開幕式。
臺灣海峽兩岸民族文化基金會副會長汪毅純說,兩岸關系形勢越是復雜,越需要兩岸民眾加強交流。經濟關系互補互助、共同增進民眾福祉、不斷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未來還應繼續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往格局。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臺盟北京市委會主委陳軍致辭表示,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是島內主流民意。希望廣大臺灣鄉親看清歷史大勢,把握兩岸關系發展正確方向,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