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采煤沉陷區變千畝果園 山西農村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豐收”
中新網長治11月15日電(李庭耀 楊建偉)15日,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崗上村的千畝果園,果農和游客們在立冬后的幾天剛把蘋果采摘完畢。利用經過治理的采煤沉陷區種植果樹,不僅實現生態修復,還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豐收”。
屯留區煤炭資源豐富,長期采煤會造成地面沉陷。崗上村有2900余畝耕地,全部是沉陷區,曾經土地塌陷裂縫、高低不平,跑水、跑肥,機械也下不了田,村民們種地辛苦,收入還十分微薄。
經過一系列生態修復與治理,2017年,崗上村的耕地變得平坦,沉陷區變米糧川。2019年,張秀君畢業返鄉,與父親一同創業,成了一名新農人。他們在曾經的采煤沉陷區創建千畝干鮮果經濟林種植基地。
“秋天紅富士蘋果成熟,每天吸引附近上千名游客前來采摘。”張秀君告訴記者,基地種有650余畝蘋果樹、220余畝桃樹、100余畝梨樹,還有西梅樹、櫻桃樹、棗樹、杏樹等,供游客觀光采摘。
遵循“綠色種植、生態種植、有機種植”的理念,這里種植果樹全部施用有機肥、農家肥。千畝果園中還養殖1.5萬余只雞鴨鵝等禽類,除生產蛋和肉外,它們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全部用作果樹肥料。
“水果銷路不愁,大部分被游客采摘走,剩下的都被醋廠和果汁廠訂購。”張秀君介紹,村民和村集體可獲得每畝每年800元至10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通過發展果樹種植、休閑農業、畜牧養殖等,帶動附近100名左右村民增收,基本上年收入都超過3萬元。
崗上村村民宗五金今年61歲,常年在千畝干鮮果經濟林種植基地務工,每天收入100元,“守家在地還有一份穩定收入”。
“春要耕種,夏需澆水,秋天豐收,冬要整地。因為做了新農人,才明白了四季的重要。”張秀君說,她會把自己所學的電子商務知識,運用于產銷對接,加入到農產品的營銷中,這樣不僅不愁好的農產品賣不出去,還能提高優質農產品附加值。(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