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江畔工業遺產承載新興業態 煥發新光彩
中新網上海11月16日電 (記者 陳靜)位于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的楊浦區,有著“百年大學”“百年工業”“百年根脈”“百年市政”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區域內15.5公里的濱水岸線上,“工業風”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記者16日獲悉,通過對工業遺產大規模的保護利用,楊浦區持續提升尊重歷史傳承文脈的調性底蘊,為產業導入提供大量各具特色的總部辦公空間載體。目前楊浦濱江已經集聚國內外知名頭部企業,吸引投資總額超千億元。楊浦區方面16日透露,預期到2025年,楊浦濱江將匯集30家以上在線新經濟頭部企業、3000家以上創新型企業,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該區希望通過對工業遺產精心設計、巧妙利用,“筑巢引鳳”讓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近悅遠來。據介紹,到2026年,楊浦濱江南段將有270萬方商辦體量投入使用,27萬創新創業人才將匯聚于此。
據悉,2020年9月,楊浦以“生活秀帶”為主題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1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涵蓋了楊浦60%以上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級文物保護點43處,優秀歷史建筑19處。其中,各類工業遺產最為突出,呈現時間早、類型多、分布廣、規模大等特點。
楊浦區方面表示,該區探索“全方面摸底、全要素保護、全方位賦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參與” 新路徑,科學實施區域文物資源、工業遺產集中連片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推動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有機更新結合、產業創新升級、文旅融合發展協同互進,以示范區創建賦能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賦能社會經濟發展,賦能民眾美好生活。
落實整體保護、升級精準保護、開展搶救性保護、延展口述史保護……近年來,楊浦區多措并舉延續根脈,力圖重現風貌。相關部門將楊浦濱江南段5.5公里作為連續不間斷的工業遺存博覽帶整體性保護,對26萬平方米的工業遺產全面厘清底數。如今,一大批工業文明特色元素在濱江水岸空間得以保留傳承,延續楊浦濱江“素顏”工業之美。
多年來,楊浦區以“繡花功夫”對工業遺產進行精準保護,相關部門采取修舊如舊、原汁原味保護修繕的原則,讓滿載匠心的一磚一瓦、一梯一窗、一樑一墻重現文物建筑的往日光華。此外,楊浦區評估工業遺產檔案資料安全現狀,開展上海船廠等12處重要工業遺產檔案資料搶救工作,如今已完成英商怡和啤酒廠檔案資料搶救性保護;對楊樹浦煤氣廠等6處采取預防性保護,完成歷史圖紙2000余張、歷史照片1500余張的數字化歸集。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楊浦區還構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1+n”政策體系:制定《關于推進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長效建設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的若干舉措》,形成9項配套文件,盤活工業遺產資源,著力破解瓶頸難題,在深化工業遺產甄別評估技術路徑、探索分類運營管理等方面落地細化規范,系統提升工業遺產集成連片保護利用能級水平。
楊浦區聘請15位文物領域領軍人才組建示范區建設顧問委員會,與復旦大學文博系、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治理(國際)研究院等簽約共建,開展專家論證和咨詢,引入高校畢業作品設計合作,加速與創新平臺、關鍵技術、科研團隊對接,推進智力資源與創建工作深度融合,開展相關研究,凝練保護利用經驗方法和創新理念。該區組建濱江治理聯合會,制定工業遺產保護自治公約。
同時,楊浦區通過加快數字場景應用,上線文物數字管理平臺等,深化楊浦濱江文物建筑三維數字化場景應用,增強對文物安全自動化監測的預防性保護,構建數據從采集、處理到共享輸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未來,楊浦將推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更高水平建設,持續深化創建機制、推動成果運用、鼓勵人才創新,激發民眾對城市文化再生的發展認同,不斷提升“生活秀帶”建設能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