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躍居首位 中國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首次躍居首位 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記者 王雅婧
11月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專利申請量約160萬件,位居世界首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專利是創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屢創新高,在科技創新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取得重要進步。2022年,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7萬件,自2019年以來連續四年衛冕世界冠軍。在最近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排名中,我國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9月,我國有效發明專利和商標擁有量分別達到480.5萬件和4512.2萬件。同時,我國在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方面也有顯著進展。2022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一系列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匯聚資源,打造協同創新生態圈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不久前發布2023年版全球創新指數(GII),在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排名中,中國以24個科技創新集群的擁有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一。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評價方法,一個區域內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科學發文量是衡量該區域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先后的重要依據。作為專利發明人和科創人員高度密集的區域,科技創新集群通過將科研機構、企業、科創平臺等創新資源要素聚集在一起,打造出一個創新生態圈,形成協同效應。近年來,我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的數量不斷增長,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我國更多創新成果的產出和轉化應用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土壤。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逐年遞增,這與區域的創新發展密不可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表示,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布局,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各地區進一步加大資源匯聚力度,加快建設區域創新高地。
合作共享是全球科技集群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推動力。今年,由上海和蘇州組合而成的滬蘇科技集群首次進入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前五名。二者的聯手源于對客觀現實的考量:“一個城市是無法把所有科創要素都建設起來的,未來的競爭趨勢不再是全球城市,而是全球創新區域。”
上海與蘇州同處長三角區域,有著先天地緣優勢。資料顯示,近年來,上海與蘇州一起參與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充分發揮“一區兩中心”等重大平臺的作用,探索跨區域、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建設長三角創新要素市場,提高政策協同,推動人才互認、高新技術企業互認,讓創新要素能夠跨區域自由流動、高效配置。
早在2018年,上海和蘇州就啟動了長三角地區首個兩地共建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滬蘇兩地的科技資源被聚集在同一個網絡平臺上,兩地的企業都可以通過該平臺尋找到區域內的科技資源。而在此之前,上海企業只能登錄上海本地的相關研發服務平臺,蘇州的企業也只能登錄本地的研發服務平臺,一些科技服務機構的服務甚至也無法進行異地認證。而如今,地域壁壘被打破,實現了科技資源的跨區域互認互用。
拿蘇州市的高等科研院校蘇州大學來說,截至2022年,該校共有651臺/套科學儀器設備導入科技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全年累計為滬蘇兩地的941家單位提供了共享服務,開放共享時數達9209小時。
創新賦能,實現從小作坊到全球領先品牌的躍升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劉華表示,今年GII的科技集群呈現的一個特點是企業成為科技集群內創新和科技活動的主要推動力。
近年來,我國擁有專利的創新型企業數量增長快速,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占比已超過3/4。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38.5萬家,較去年同期增加6萬家;這些企業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60.5萬件,占國內總量的七成以上,較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180.4萬件,同比增長23.3%,高于國內平均增速2.9個百分點。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細分行業內的佼佼者,也是我國產業創新升級的重要力量。這里的“新”字,就是創新。根據工信部的相關數據,目前,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已經達到10.3%,從整體上看,比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高出8.76%。
位于浙江省嘉善縣的浙江長盛滑動軸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盛軸承)是一家以自潤滑材料技術為核心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據長盛軸承知識產權科科長錢非非介紹,目前該公司共擁有專利94項,其中發明專利32項,均是自主研發且與主營產品相關的有效高價值發明專利,專利實施率達85%以上,專利產品銷售額超過總銷售額的80%,企業效益不斷提升,充分展現了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真正的價值。
為提高企業技術競爭優勢,長盛軸承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下大功夫,不僅專門建立了企業研究院,還打造了專業實驗室。長盛軸承的負責人表示,公司一直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下,誰掌握的專利多,誰就掌握話語權,所以公司在創新研發上一直很舍得投入。但進行技術創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早在2007年,長盛軸承就自主研發出一個名為“無鉛自動化軸承”的專利產品,該產品的成功研制,讓自動化軸承不再需要使用鉛這種有毒金屬材料。然而,在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做了上百次的試驗,都沒成功。但企業最終還是在自主創新這條路上堅持下來。目前,企業生產所需的材料以及設備等均為自己研發設計。
都說創新是發展的密碼,近年來,國內不少企業靠著創新的賦能,實現了從小作坊起家到全球領先品牌的華麗躍升。
浙江省慈溪市是我國的小家電之鄉,全市有上千家家電整機企業、近萬家配套企業。過去,這里的企業以給國外代加工為主,產品同質化嚴重,甚至采取“低質低價”的生存模式,最終,企業的發展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在問題面前,不少企業痛定思痛,開始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通過原創設計和自主技術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領了一席之地。
暢通渠道,讓更多專利成果發揮實際效用
金東是青島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的老師,幾年前,他主持的研究成果“二維數據的存儲系統、存儲方法和查詢方法”通過申請,成功拿到了專利證書。作為該項專利的第一發明人,金東很希望自己的專利能夠在產業發展中發揮實際作用,但由于自己忙于科研教學,不直接對接市場,導致專利成果多年來只能靜靜“躺”在實驗室里。
直到今年9月,金東的專利終于在市場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青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牽線下,青島大學和當地的5家公司就該項發明專利達成合作意向并順利簽約,為企業研發團隊解決了計算機領域數據存儲方向的技術難題。
一邊是有技術需求卻不具備基礎理論研究實驗條件的企業,另一邊是有了技術成果卻找不到應用市場的高校科研人員,只有讓供需雙方“接上線”,才能讓科研專利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在山東省青島市,像這樣校企合作還有很多,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專利開放許可。2021年,我國《專利法》施行,創設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202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試點。根據國家的專利開放許可政策,青島市依托全省專利開放許可聲明信息發布平臺,鼓勵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篩選有市場化前景、實用性較強、適于多方實施的專利技術在平臺發布,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將專利信息精準匹配并推送給潛在適配的中小微企業,同時實時跟蹤專利開放許可達成后的轉化情況,為專利成果打造一條暢通的轉化渠道。
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專利創新成果的數量是一個方面,讓專利成果發揮最大價值、帶來實際效益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國不僅專利創新成果頻出,專利轉化率也顯著提高,這背后既離不開創新主體的不懈努力,也離不開相關制度、政策的支持推動。
今年2月,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營,依托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專利成果的推廣應用提供支持,為相關企業開展專利布局和技術研發提供路徑規劃。借助專利導航的技術指導,相關企業可以精準找到技術領域的空白,有針對性地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規劃等來進行創新攻關,搶占市場先機,避免無效的科研投入。
廣東省深圳市是我國的知識產權大市,為了讓當地海量的知識產權充滿釋放其創新活力,實現有效轉化,深圳市探索實施了知識產權證券化的模式。通過將知識產權未來可能產生的現金流轉化為可交易的證券進行發行,最終融得的資金“流回”到科技創新型企業里,為它們持續的創新投入和科研攻關提供支持。
據深圳市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已累計發行74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規模近168.42億元,惠及1118家創新主體。
目前,這種模式已在多地實施推行,將知識產權這一無形財產有效地轉化為有形資產,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中國紀檢監察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