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為人類造福·與絲路對話”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記者 潘旭臨)記者7日從北京華聲國際傳媒中心獲悉,2023“為人類造福·與絲路對話”論壇6日在北京舉行。
由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巴基斯坦巴中學會、G-Global國際秘書處協會(哈薩克斯坦)、印尼中國友好協會、歐盟亞洲中心、泰中“一帶一路”合作研究中心、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中國外文局文化傳播中心、北京華聲國際傳媒中心共同主辦的此次活動,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與會的中外專家學者圍繞“傳承絲路文化 共促人民福祉”主題進行發言。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在致辭中表示,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拉近了中國與共建國家民眾心與心的距離,將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持續推向深入。“一帶一路”根植歷史,因應現實,開創未來,促進文明價值共通、文明成果共享,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起文明的合力。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吳恒燦在大會發言中表示,明年是中馬建交50周年。中馬在文化教育、經貿合作、交通基建、綠色投資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交流合作。
美國國際商會主席霍姆斯·斯托納在大會發言中稱,科技把世界聯系在一起,讓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對人類未來發展具有關鍵意義。人類正在經歷最具革命性的時代,隨著科技不斷進化和發展,技術連接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打開新的視野和新的大門。
論壇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發布《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南亞畫卷》研究報告。該報告是當研院與巴中學會開展聯合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系列報告之一。
該報告發布后,來自高校智庫、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的12位專家學者分別就加強絲路文化交流,促進全人類共同發展發表各自了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認為,中國作為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并通過補短板、調結構、轉觀念改善全球化體系,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世界共同現代化。
歐盟亞洲中心副主任馬蒂兒認為,歐亞同屬一個大陸,古絲綢之路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倡議連接東西方文明,助力沿線各國人民實現自主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