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體教融合在這里“一路生花”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體質狀況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作為教育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體育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關鍵。體教融合,目的是助力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久前落幕的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上,運動員們頑強拼搏,勇創佳績,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我國青少年體教融合蓬勃發展的生動景象。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隨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 “體教融合走基層采訪活動” 來到重慶,實地走訪調研當地中小學、體校以及俱樂部的體教融合發展,探訪重慶青少年體育近年來的成就與經驗。
夯實硬件設施基礎
作為青少年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體育場地和設施是推動青少年體育發展的關鍵。但在山城重慶,一塊平地也成為稀缺資源。因地制宜,因形制宜,重慶的學校在多變的地形中尋找學校體育發展的平原與坦途。
在記者此次走訪的學校中,大坪小學、巴蜀中學、重慶復旦中學等學校,均有建在地下的活動場地,包括25米泳池、排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等。這些場地不僅是本校學生的運動場,有的也是體校的訓練場地。
大坪小學游泳館,現在也是渝中區體校游泳隊的訓練基地。大坪小學校長李雪梅告訴記者:“我們在建設游泳館的時候就考慮過,單憑學校有限的師資力量無法發揮場館的最大作用,只有依托體校的力量才能讓它物盡其用。”現在大坪小學的6個年級都開設了游泳課,學生們掌握游泳技能的同時,體校游泳隊也能有穩定的訓練場地。
此外,重慶還大力推動各類體育場地建設,加強大型體育場館、社區活動場所、健身步道、體育公園和多功能運動場地建設,為青少年提供優質便捷的運動場所。
以“羽毛球之鄉”萬盛經濟開發區為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平方米,排名全市首位。據萬盛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已建成區級全民健身中心1個,鎮級全民健身中心3個,各類體育設施設備能較好滿足3萬余名學生日常鍛煉需要。“區域公共體育設施均向青少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區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館無償提供給學校舉辦賽事和開展體育訓練,每年服務青少年超過110萬人次。”
積累多樣體育人才
體教融合既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時代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石。體育系統需要體教融合培養擴大體育人口,實現競技體育選材模式多元化,同時拓寬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通道,保障人才的輸入輸出機制。
據重慶巴蜀中學體育中心主任吳雙介紹,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早在13年前就已在巴蜀中學成為現實。“國家政策出臺前,我們就引進了退役運動員。現在有5位老師是從省級專業隊或省級職業俱樂部退役后進入學校工作。同時,我們還外聘了4名專業教練擔任運動隊的主管教練,不斷優化師資隊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重慶很多學校都在依托高校、協會、俱樂部等主體打造復合型體育教師、教練員培養體系,培養兼具體育運動技能以及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知識的體育教師,并對現有體育教師、教練員隊伍進行定期培訓、考核,優化晉升渠道。未來,將會有更多有志于從事體育教育工作的人走進校園,走上體教融合的舞臺。
普及體教融合理念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受“唯分數論”的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受到充分重視。在轉變思想觀念,更新教育理念,破除傳統“體教分離”,打破現有體教融合領域存在的認知障礙方面,重慶各區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
曾榮獲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的重慶謝家灣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高質量育人的典范。學校開設自編操專題活動,每個班每年由師生共同創編一套更符合本年段孩子身體發育、運動實際水平,更契合班級文化的自編操;每個班級每學年持續學習一個特色體育項目,每個孩子至少參加一項體育社團;每年的學校體育節持續兩個月,人人都有比賽項目,分年級開展比賽共計50余場次……
當談及學校體育活動會不會讓家長擔心學生的升學和考試成績時,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表示,近幾年謝家灣學生的升學表現已經讓家長相信,“真正的教育不應該依賴刷題和時間的堆砌,真正的素質教育不怕科學的考試”。
體育與教育融合,不僅折射出新時代教育觀念的轉變,也是以人為本在當下的積極展示。重慶市體育局青少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重慶市體育、教育等相關部門的牽頭下,2024年至2027年重慶市青少年體育和體教融合的相關實施方案即將在調查研究后出爐。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重慶體教融合的探索和實踐一直在路上。
朱亞男
朱亞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