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精準發力助投資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投資是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一項項重大工程接連開工,各地的投資項目穩步推進,為我們擴內需、穩增長、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當然,穩投資不是搞“強刺激”,目的不是為了拉動一時的經濟增長,而是要面向未來,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那么,這一年,我們在穩投資上是怎么做的?下一步還將如何發力呢?
臨近年底,全國各地,一大批重大工程已經竣工,一批重大工程仍在加速推進。在陜西,延安至榆林高速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在海南,三亞鳳凰國際機場與瓊海博鰲機場啟動了三期改擴建;在浙江,國內最大跨度跨海橋——雙嶼門大橋正式進入海上主塔施工階段;在青藏高原,我國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也正在加緊建設當中。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如何讓這駕“馬車”更好地為經濟復蘇發揮作用?今年,我國提出,要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全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各地區各部門也拿出實招,從土地、資金、用工需求等方面做好保障,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形勢室主任郭麗巖:“今年以來,一系列穩投資的舉措加速下達,取得了明顯成效。從總的投資增速來看,目前在3%左右,考慮價格因素,實際的投資增速在6%左右。而且其中無論是制造業投資,還是基礎設施投資,都在去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之上實現了穩定的增速水平,取得這樣的成效來之不易。”
做好穩投資工作,應該更好地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確保重大發展戰略和重點任務有效落地。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陸運河三大樞紐已全面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上萬名建設者正在緊張施工。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項目加快推進,為穩投資、促增長發揮了關鍵作用。
1—10月份,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9%,其中,水上運輸業、鐵路運輸業等的投資增長都在20%以上。大項目投資帶動作用明顯增強,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9.9%,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7.0個百分點。
郭麗巖:“投資在支撐適度超前布局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針對‘十四五’時期102項相關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有關部門也是多措并舉,包括加強這些重大工程投資的要素保障,包括投資相關的服務機制,包括政策性、開放性金融工具的使用。與此同時,各個地方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超前布局了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相關的地方專項債加速下達,優化使用管理,也是有力支撐了各地的基礎設施加速建設。”
要更好地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必須準確把握投資方向。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還要將投資的重點聚焦于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充分發揮投資在“促升級”和“補短板”上的突出作用。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何平:“我覺得在一些醫療、教育,一些民生領域還存在短板,內需方面某種意義上講也存在短板。我們需要通過相應的投資把消費需求拉動起來,尤其是服務行業。生產性服務以及和制造業相配合的服務行業,可能是未來拉動內需的重點。在科技領域,還有數字經濟領域都有重要的領域可以去投資,在科技領域,可以著重關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數字經濟可以大力推動新基建。”
在安徽蕪湖,作為“東數西算”十大數據中心集群之一,“中華數島”智算中心正在加緊建設。
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集中下達,各地也通過專項債加大對新基建投入力度。今年前10個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0個,總投資1.08萬億元,這其中就加大了對充電設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投入。
郭麗巖:“今年以來,在新基建領域的投資,還有新基建整個運行的效果有很多亮點。我們在信息基礎設施方面,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相關的應用示范工程加速下達。融合基礎設施也是典型的一類新型基礎設施,今年以來,智慧電網、智慧水網、智能交通網的建設也明顯提速。”
何平:“從長期來看,它必然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一方面,它會帶來傳統的一些制造業,甚至傳統的一些消費升級;另外,它還會給經濟帶來一些新的增長點,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消費模式,都會因為數字技術的運用而帶來一些新的變革。”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今年以來,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和工具不斷豐富,各地持續增加以高技術產業和技術服務為代表的創新投資。
在陜西,總規模達到20億元的光子產業強鏈基金剛剛成立;在河南,圍繞新型有色金屬等,正在加快打造萬億級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在江西宜春,一座總投資135億元的鋰離子電池工廠不久前全面投產,每年生產的電池產值將超過500億元。
一方面加大技改投入,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一方面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今年以來,雖然投資增速在放緩,但我國投資結構在不斷優化。1—10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8.2個百分點。
何平:“我們在科技領域、制造領域、綠色領域以及提升消費領域都有很多投資,跟傳統的投資有所不同,尤其關注于這些投資未來可能給我們的技術進步、生產力提升、效率提升帶來一些正面長期的作用。所以這些投資不僅短期會拉動中國經濟增長,而且從長期來看會帶動中國生產力進一步提升,會帶動整個制造業轉型。”
充分發揮投資“促升級”作用的同時,也要兼顧“補短板”,持續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生態、民生等重點領域的補短板投資。
今年,我國實施了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前段時間,江西吉安市桃源村的通村公路改造完成,路面由原來的3.5米拓寬到了7米,沿途彎道還全部加裝了安全防護欄。便捷的交通吸引了不少游客來這里欣賞千畝高山梯田,曾經因“行路難”而舉家搬遷的60多戶村民也陸續回到村里,吃上了“旅游飯”。
郭麗巖:“今年以來,民生補短板領域的投資加速下達,力度很大,針對保障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還有一些重點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以及當前強調‘平急兩用’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還有近期出臺的我們要在城市社區加快養老、托育等服務設施的布置等一系列工作,都是聚焦于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于人的投資。這類民生領域的投資加速下達,有利于改善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優質生活服務。”
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二者缺一不可。民間投資占我國整體投資的比重超過一半,對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保就業等都有重要作用。去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長面臨較大困難和下行壓力。受需求不足等問題影響,有的企業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有些民營企業參與投資意愿較強的項目,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門檻限制。
為激活民間投資活力,今年,我國在項目推介、要素保障、問題反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9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就通過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集中發布了4894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5.27萬億元。各地也紛紛拿出實招破除各種隱性壁壘,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讓民間資本敢投資、能投資。
郭麗巖:“1—10月份,我們剔除房地產之外的民間投資增速在9.1%。制造業領域的民間投資也好,基礎設施領域的民間投資也好,分別都保持9%、14%以上的投資增速。聚焦到細分領域,與科技創新相關的、與文旅生活服務業相關的民間投資,當前保持雙位數增長。這一系列結構優化、當前發展的態勢,我們判斷民間投資內生動能已經被激活,處在進一步增強的過程當中。”
當前,各地正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搶抓施工黃金期,爭取年內取得更多實效。
郭麗巖:“展望明年和未來一段時期,整個穩投資對于穩增長,促進國民經濟乘勢而上、行穩致遠將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我認為科技創新領域,面向綠色低碳發展過程當中,對于相關的綠色產業鏈的投資,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供激發。而且在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當中,更好地服務于民生改善,服務于整個城鄉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也有很多投資的潛力可供激發。所以我認為有效投資在固本興新,進一步激發內生動能活力韌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望發揮更大的作用。”
今年四季度,中央財政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為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各地也紛紛送上政策“大禮包”,推動更多重大工程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為明年開好局打基礎。在各項政策的作用下,相信2024年投資潛力將會進一步釋放,不斷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