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精準施策打出“組合拳” 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中新網濟南12月18日電 (呂妍)12月18日,走進位于德州市平原縣的精彩手套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上的機器有序運轉,工人們各司其職地忙碌著。
“目前公司9條生產線的手套年產量可達5000萬雙,主要出口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稅務工作人員走訪問需,積極服務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現場解答涉稅難題,聽取我們的意見建議,引導企業拓展海外渠道、走向國際市場。”上述公司財務總監李娟說。
據悉,德州市平原縣稅務部門主動靠前服務,精準掌握需求,以問題為導向,分類型、分行業為民營企業量身定制政策匯編手冊,進行“一對一”輔導,實現服務從“事后管理”到“事前服務”。
以上只是山東服務民營企業的縮影。近年來,山東多措并舉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加力培育優質企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優化企業辦事流程,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多個部門齊上陣,幫助我們對接線上平臺、策劃活動方案、協調優質線下銷售場地,活動才得以快速落地,真正體現了市南區的護航力度與速度。”在青島市市南區“親清商會進社區質優產品惠百姓”活動現場,青島內外貿一體化促進會會長代靜由衷地感慨。
聚焦護航打造民營企業發展更優營商環境,青島市市南區創新建立360圓桌議事會議機制,廣泛聯系商協會與民營企業,設立18家親清廉盟商(協)會,聯系110家企業組建親清企業廉盟,向商協會和民營企業問需問難,搭建商協會、民營企業與各職能部門間進行問題反饋、同題共答、監督治理的交流對話平臺,實現企業訴求直聯、部門服務快享、紀企監督直通。
“公司入駐軸承產業園區后,新上智能化設備260余臺,智能化連線30余條,通過數字化升級,進行設備‘上云’,對生產、訂單、庫存、客戶全部實現數字化管理,節約人工成本約40%以上。”近日,在位于聊城市臨清市的山東海賽軸承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總經理汪壽華講述著數智化改造給企業帶來的便利。
近年來,臨清市堅持開展民營企業梯次培育行動,建立完善“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進行政策宣講和精準指導,力爭培育更多優質中小企業。以工業設計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為抓手,引導廣大民營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創新設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隨著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加,公司資金周轉一度面臨較大壓力,好在稅費優惠政策對于企業創新注入了強勁動能。”山東摩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朱金鴻說,菏澤魯西新區稅務人員為其啟用“綠色通道”,主動上門輔導,加快內部審批,次日就完成了調查巡查、審核推送、許可發放等一系列流程,審批時間壓縮至不到兩個工作日。近兩年,該公司累計申報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65.38萬元(人民幣,下同)。
菏澤魯西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體信表示,該區將不斷優化政務環境、強化法治保障,加強要素支撐,常態化開展“送法送政策進企業”活動,確保各項惠企政策精準直達,助企“輕裝快跑”。
“我今天來辦理業務,工作人員提前給我們企業溝通好需要準備什么材料,一會就辦好了,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山東乾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景磊到菏澤市定陶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讓他沒想到的是,不到10分鐘時間,就領取了相關證照。
近年來,定陶區持續加大惠企紓困,推行領導包聯、部門幫辦制度,對各民營規上工業企業實行縣級領導聯系包幫,支持企業通過開展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產品研發、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提升發展質量;探索開展歇業備案、代位注銷、免申即享和建筑許可分階段辦理改革,積極推行一窗受理、并聯辦理、一件事一次辦。
“多虧了幫包我們企業的黨建指導員陳連峰的幫助,協助辦理的240萬元到賬了,解了燃眉之急。”棗莊市嶧城區山東微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龍高興地說。
嶧城區把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著力強化服務保障、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市場主體綻放蓬勃活力。該區陰平鎮連續向企業發放惠企優惠包,為企業提供金融咨詢、政策解讀等服務,助力企業用好各項金融政策。今年以來,陰平鎮幫助企業辦理項目注冊手續21起,協調解決糾紛30起,協助辦理各項資金3000余萬元,為助力企業發展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
日前,在濰坊市安丘市三順智能電子元器件與軌道交通配套產品研發制造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在加緊進行消防施工和環保墻面作業。“項目從4月簽約到5月開工建設,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體現了‘一次辦、馬上辦’的安丘速度。”項目負責人徐建偉介紹。
安丘市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局推出專精特新“小巨人”等企業梯次培育清單,聚焦潛力企業培強,深化“政銀企”對接機制,定期開展“行長項目行”活動,引導銀行機構全市394家專精特新企業納入精準營銷清單。同時,派駐金融服務專員開展駐點辦公,解決企業融資、擔保難題,助力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為穩經濟增長的生力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