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風景線)《繁花》帶火上海話
中新社上海1月10日電 (范宇斌)連日來,根據金宇澄長篇小說《繁花》改編、王家衛執導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尤其是滬語版電視劇《繁花》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評論道:“上海話真的很上頭!”
滬語版《繁花》第一集中所謂“上海人做生意,講究派頭、噱頭、苗頭”,這段生意經里的“派頭、噱頭、苗頭”就是傳神的滬語詞匯,甚至普通話版《繁花》中保留的滬語臺詞“洋盤”也帶有濃烈的商業氣息。
天南地北的觀眾們被滬語“圈粉”,“都開始跟著《繁花》學上海話了”,還有自媒體專門制作推出了“跟著《繁花》學上海話”“跟著爺叔學老派上海話”……
滬語版《繁花》為何如此火?
這部電視劇不僅呈現了阿寶個體成長和變遷,也反映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繁榮和滄桑。有評論指出,滬語的細密、筋道、節奏,嵌入傳奇與俗世,交織出獨樹一幟的海派風情,傳遞了這座城市的鮮明氣質與多元魅力。
不少觀眾為方言臺詞點贊。在他們看來,方言塑造人物、演繹故事,使表演更鮮活、更貼近生活,也讓他們跟著電視劇沉浸式感受上海與時代變遷。而不少不熟悉滬語的觀眾,則在聽滬語臺詞中,了解時代故事,感受海派文化。
滬語展現了地域生活的原生態面貌。正如《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所言,“方言是一種味道,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種滋味。”
“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東西方文化在這個國際大都市中交融,展現出最生動、鮮活的人間煙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滑稽戲”代表性傳承人、農工黨上海市委文體委主任錢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讓方言口口相傳,記住鄉音鄉愁,才能延續所在城市的文化積淀,找到認可這個文化內涵的生活方式,保持人們對所在城市的文化認同。
滬語版《繁花》正是把藏起來的“鄉音鄉愁”重新搬回了臺前。
濃濃的上海味道,讓《繁花》火了:線上,精彩片段刷爆社交平臺;線下,上海黃河路成了最新熱門打卡地;從美食、音樂到文化,似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繁花》找到社交話題,海外滬籍僑胞亦追劇品鄉音、解鄉愁。
劇中除了上海話,還出現了蘇北話、蘇州話、杭州話等方言。劇中“范總”是位相當有趣的角色:商業談判時說蘇浙口音的普通話,與阿寶套近乎時夾雜了“洋涇浜”的上海話,談成生意志得意滿時又變成了地道的杭州話。
上海方言在長期發達的商業社會中豐富起來,不斷與時俱進,這與上海這座城市的包容性有關。滬語研究專家錢乃榮分析道,劇中另一極具滬語味道的詞是“腔調”。“同一個詞的意思會隨時間產生變化,如老一輩說起‘腔調’帶貶義,但20世紀80年代后年輕人將其轉變為褒義詞,‘有腔調’即講究有個性、有型、有內涵。”
近年來涌現的滬語電影《愛情神話》和滬語話劇《繁花》《雷雨》《長恨歌》等一批作品掀起滬語熱潮。與此同時,不少人呼吁關注方言傳承。
“上海話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錢程表示,保護方言不僅是專業人士的一家之責,更多要靠全社會的支持和努力。對此,錢程近年來把他的“滬語學堂”帶進了上海的學校,從白讀、文讀的區別,到尖音、團音如何分辨,再細化到“紅樓夢”如何念、“大世界”如何發音,錢程把滑稽模仿帶進課堂,幫助更多學生學習滬語、傳承文化。
錢程期待,有更多方言作品演繹本地故事,一處《繁花》將盛開一方繁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