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無限的中國“多點開花”擘畫新圖景 為高質量發展穩中有進蓄勢聚能
央視網消息:這個龍年春節,我國消費市場火熱,城鄉市場供給豐富,祖國南北人氣旺盛,新春涌動的消費熱潮彰顯出中國經濟的蓬勃活力。2月21日,《新聞聯播》報道了我國南極科考、生態修復、物流、交通、產教融合、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好消息,同時結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多項利好政策公布,中國經濟彰顯出強大的發展動能和增長潛力,新一年,讓我們都向著自己的夢想努力奔跑,共同跑出國家發展的加速度。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政策“組合拳”發力精準有效】
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啟動
記者21日從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同召開的立法工作座談會上獲悉,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啟動,立法進程將加快推進。
據介紹,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工作將回應企業關切,補齊短板弱項,聚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執法公正司法、中小企業賬款拖欠治理等民營企業核心關切,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持政策制定和執行的一致性穩定性,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切實從法律制度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
司法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啟動,要高質效推進立法進程,遵守立法程序,堅持開門納言、匯集眾智,廣泛聽取意見,在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鐵路貨運95306平臺物流金融版塊上線運行
2月21日,鐵路貨運95306平臺物流金融版塊上線運行,客戶可在線辦理“鐵路運費貸”“信用證結算”“鐵路單證融資”等業務。
京津冀聯手打造跨省域產教融合共同體
2月21日,京津冀協同發展人工智能助力人才培養先行先試改革示范園區在河北固安成立。園區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五大新興產業,創新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體系。目前,園區已與北京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合作,開設人工智能等13個本科專業。
【努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打造發展“強磁場” 】
商務部:16場外資企業圓桌會解決問題訴求300余件
記者2月21日從商務部獲悉,截至今年1月底,商務部已召開16場外資企業圓桌會,解決會上反映的問題訴求超過300件。
自2023年7月起,商務部建立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外資企業反映困難問題和意見建議,并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共同推動解決。截至今年1月底,商務部已召開16場外資企業圓桌會,共400多家外資企業、外國商協會參會,已解決會上反映的問題訴求300多件。同時,各省份也建立圓桌會議制度,召開140多場圓桌會,2200多家外資企業、外國商協會參會,已解決問題訴求900余件。
此外,商務部于去年9月上線外資企業問題訴求收集辦理系統,打造“線上外資企業圓桌會”,提供反映問題的公開渠道。
2024年,商務部將繼續發揮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作用,每月召開一場圓桌會議。
【提升、增長、升溫 “流動的中國”展現澎湃動能】
1月份民航客運總量同比增長44.6%
今年1月份我國民航旅客運輸量明顯提升,國際客運市場恢復水平不斷提升。
1月份民航客運總量為5426萬人次,日均175萬人次,環比增長13.5%,同比增長44.6%,為2019年同期的107.9%,恢復水平較上月提高12.1個百分點。另外,春運前六天旅客運輸量1159萬人次,日均193萬人次。
國航、南航、東航等六大航司的旅客運輸量、客座率等關鍵指標均有所提升。同時,隨著國際市場的逐步開放,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也大幅增長。
尤其元旦、春節等假期,伴隨著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持續優化,使得跨境游迅速升溫。1月份六大航司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共計410.6萬人,整體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
橫琴“二線”通道開展全流程綜合壓力測試
為保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3月1日封關運行,2月2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二線”通道全流程綜合壓力測試工作正式啟動,海關持續測試通道信息化系統,驗證部門協同聯動等功能。目前,各通道設施設備及系統運行正常。
義烏國際商貿城龍年開市 客流超22萬人次
2月21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義烏國際商貿城開市,約7.5萬家商戶開門迎客。開市首日,義烏國際商貿城接待客流22.8萬人次。
【各地重點項目建設“熱力十足”助力產業提質升級】
黑龍江125個投資項目集中簽約
2月21日,黑龍江省投資項目簽約儀式在亞布力舉行,聚焦數字經濟、冰雪經濟、新能源、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共計簽約項目125個,總簽約額超940億元。
廣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項目正式動工
日前,廣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項目正式動工,包括產業建設、基礎設施、社會民生、城市更新等共有319項,總投資超3200億元。
【生態修復迎利好 相關資金使用效率將提高】
財政部2月20日發布通知,修訂印發《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來促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新辦法提到的治理資金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二是用于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土地整治。
按照辦法,治理資金由財政部會同自然資源部等部門管理,通過競爭性評審方式公開擇優確定支持項目。
資金具體怎么分配?新辦法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總投資10億元—20億元(不含20億元)的項目獎補5億元;工程總投資20億元—50億元(不含50億元)的項目獎補10億元;工程總投資50億元及以上的項目獎補20億元。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土地整治總投資5億元及以上的項目獎補3億元。
與此同時,新辦法規定了治理資金不得使用的范圍,比如不符合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等國家管控要求的項目,有明確修復責任主體的項目,已有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公園、廣場、雕塑等旅游設施與“盆景”工程等景觀工程建設。
這次修訂的新辦法從發布之日起施行,實施期限到2028年底。
【“軟”“硬”兼得 中國極地科考能力不斷提升】
隨著南極秦嶺站建成,我國第40次南極考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極地科考能力不斷提升。
在南極羅斯海的恩克斯堡島,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已經開站。眼下,考察隊員們正在進行內部設施的安裝。
目前,我國已成功構建了以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秦嶺站和北極黃河站、中冰北極聯合考察站、“雪龍”號船、“雪龍2”號船、“雪鷹601”固定翼飛機為主體的極地陸—?!杖轿涣Ⅲw考察體系。
除了科考的硬件水平在持續提升,正在進行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在極地冰川學、海洋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雪龍2”號船大洋隊首次在極地布放生態潛標;昆侖站隊“雪豹”2乘組歷時62天依次抵達泰山站、昆侖站及冰穹A區域,順利完成了我國第二代國產極地特種載具的技術測試與性能驗證;不久前,考察隊員成功完成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南極冰蓋“環”國際合作計劃任務,填補南極冰蓋邊緣關鍵數據空白區,為精確評估這一扇區的冰量流失和冰蓋不穩定性提供重要依據,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南極科學考察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