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國際HPV知曉日:專家呼吁更多癌前病變創新療法助力宮頸癌防治
中新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李純)今年3月4日是第七個“國際HPV知曉日”,主題為“讓世界少一份憂慮”。值此期間,人乳頭瘤病毒(HPV)知曉日活動在國內多地舉辦,旨在提高大眾對宮頸癌防治的認知水平,助力加速實現消除宮頸癌目標。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喬友林呼吁,除疫苗接種和宮頸癌篩查外,還應高度重視篩查后的宮頸癌前病變診斷、治療、隨訪、全程管理,運用先進技術、產品、療法,加強宮頸癌防治力度。
加速消除宮頸癌:盡早發現并干預宮頸癌前病變
我國高度重視宮頸癌防控工作,自2009年起先后將宮頸癌防控相關工作列入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康中國行動等重要工作。2023年,為加快推進我國宮頸癌消除進程,積極履行國際承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計劃(2023-2030年)》,再次強調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促進宮頸癌早篩早診早治。
喬友林指出,從宮頸發生癌前病變到進展為浸潤性子宮頸癌是個漫長的過程,給了臨床很長的窗口期對宮頸癌前病變進行干預。在科學管理下,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開展三級預防措施,即為年輕女性接種HPV疫苗、在適齡女性中開展宮頸癌篩查、及時治療癌前病變,可以有效防控并最終實現消除宮頸癌。
喬友林認為,目前對于前兩步,即疫苗接種和早篩早診,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我國女性HPV疫苗接種率和宮頸癌篩查普及率近年來逐步提升,尤其是篩查,已被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約20%的宮頸高級別癌前病變可能在10年內進展為浸潤性宮頸癌,篩查發現之后必須配合有效的“早治”手段以及科學隨訪監測,才能真正實現加速消除宮頸癌的目標。
治療宮頸癌前病變:阻斷宮頸癌的重要防線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盡管當前在宮頸癌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24年全國癌癥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宮頸癌新發患者達到15.07萬人,5.57萬人死于宮頸癌。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陳飛介紹說,宮頸的病變包括低級別病變和高級別病變,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多為HPV一過性感染所致,60%的病變可自然消退;而高級別病變,也稱為子宮頸癌前病變,情況就很不一樣了。宮頸癌前病變主要是指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和宮頸原位腺癌,多為HPV的持續感染所致,發生宮頸癌的幾率高,應引起高度重視,可以通過細胞學及HPV檢測、陰道鏡檢查、組織病理活檢的“三階段篩查”來發現和診斷,需要及時接受規范性治療。
陳飛也表示,由于有病變持續存在、復發的風險,子宮頸癌前病變即便經過治療,其后續發生宮頸癌的風險仍然高于普通女性,規范治療后還要隨訪至少25年。
期待更多創新方案,助力實現宮頸癌防控
在宮頸高級別病變治療方面,目前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仍以有創性手術治療為主,尤其以宮頸切除手術和消融手術為主。這可能為育齡期女性帶來生育相關風險。
陳飛指出,傳統手術治療是經典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發生出血、感染、宮頸狹窄、宮頸機能不全等術后并發癥,尤其是對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來說,有可能給未來生育結局帶來不利影響。此外,術后仍存在持續高危HPV感染,進而面臨復發及進展的風險。“有效、安全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延緩女性患者宮頸創傷,降低未來生育風險。”
對此,喬友林也表示,在推進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的過程中,也要讓女性享有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多年來,宮頸癌前病變藥物治療領域進展相對緩慢,突破難度高。我國宮頸癌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如果能有療效確切、安全性好、操作便捷的癌前病變治療產品盡早問世,提高治療的可及性,對于我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尤其是對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將具有重大意義。
據悉,目前全球首個針對宮頸癌前病變的非手術治療產品APL-1702已完成國際多中心關鍵Ⅲ期臨床試驗,并達到主要研究終點,數據將在今年3月的兩場國際學術大會上發表。喬友林也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無創、生育友好型的創新療法出現,為女性健康保駕護航,也為加速消除宮頸癌行動的實施注入新的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