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好水魚先知——江西新余市仙女湖區生態綜合治理調查
位于江西新余市的仙女湖,曾因粗放的養殖方式和沿湖工業污染導致水質變差。近年來,仙女湖區通過治理湖水水質和整合湖面資源,實現生態升級,同時漁業經濟和文旅產業得到較好發展,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如今,這里水清了、魚肥了、岸美了、人富了。仙女湖生態系統修復過程中,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探索生態修復路徑等經驗,為內陸湖泊保護治理提供了參考。
新余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是江西省最早開發的湖泊型景區。在這里,巨網捕撈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產品,也是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巨網捕撈季捕獲的有機魚“游”向了各地市場,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
一湖好水魚先知。有機魚之所以受到市場青睞,離不開仙女湖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很難想到,漁旅產業快速發展的仙女湖區曾因水質變差被上級環保部門要求改進。近年來,仙女湖區是如何通過綜合治理推動“兩山”轉化、走上生態發展路的?經濟日報記者在新余市展開調查。
共抓環境治理
2月6日,在仙女湖塘尾碼頭,一輛輛貨車正排隊等待即將起網的有機魚裝車外銷,銷售負責人李小騰忙得不亦樂乎。
“湖水明顯變得清澈。以前下雨一漲水,湖面上就漂著白色垃圾,現在看不到了。”李小騰是仙女湖區河下鎮垱頭村村民,生于斯長于斯,前前后后捕魚30多年,對仙女湖水質的變化深有體會。
自從垱頭村管轄段養魚承包權收歸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行使后,湖區養魚進入規范化管理軌道。李小騰也從漁民轉變為公司員工。他認為現在比起當年承包養魚,不僅收入沒有減少,而且不用承擔市場風險。最關鍵的是,湖區生態的改善讓他覺得“很值”。
李小騰說:“水質對健康有很大影響。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好的生活。”這也是很多村民的心聲。從“謀生活”到“要生態”,這段路并不平坦,隨著仙女湖不斷推進生態治理,村民們越來越意識到兩者間的辯證統一。
有“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稱號的仙女湖匯聚奇峰、森林、島嶼、曲水于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豐富的魚類資源。早年間,生活在仙女湖附近的村民多以捕魚為生,但由于不科學的養殖和捕撈方式,使得水域生態遭到了很大破壞。
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仙女湖漁樂園董事長萬金平告訴記者,“過去以庫灣網箱養魚為主。一些養殖戶為了逐利,魚群、餌料投放密度大、頻率高,導致水質逐漸變差”。
當時,湖區共有8家獨立漁業養殖單位,這些養殖單位又分別管理著幾戶、幾十戶不等的散養主體。為保護仙女湖生物多樣性,2009年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在新余市政府支持下成立。從此,仙女湖取消網箱養魚的養殖方式,8萬畝水面統一為一個經營主體、一個品牌、一種經營模式,發展凈水養魚和碳匯有機漁業,嚴格實行“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雖然湖區養魚方面實現了科學規范管理,但是導致水污染的更大根源在岸上。沿湖周邊密集的畜禽養殖和工業污染讓仙女湖不堪重負。
多年來,空氣清新、水質清潔、山川清麗一直是群眾的熱切期盼。2017年起,一場以畜禽養殖整治、工業污染整治、水庫退養為主要內容的“保家行動”拉開序幕,仙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進。
仙女湖區將仙女湖全境列為畜禽禁養區,湖區涉及的316處山塘、水塘、水庫已全部退出承包養殖,退養率達100%;湖區嚴把項目審批關,環湖2公里內禁設工廠。
依山傍水、風光秀美的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鳳凰灣辦事處歐山村,是上世紀50年代末因江口水庫修建而形成的移民村。以前,村民們主要靠捕魚為生。2011年網箱養魚全面取消后,部分漁民拆除網箱,上岸辦起了養豬場。
畜禽養殖整治行動實施后,歐山村被列為禁養區,所有養豬場面臨拆除。“家里養了幾百頭豬,投入這么多,拆掉養殖場肯定很心疼。但想想我們的家園環境,也就沒什么可說的了。”歐山村村民王陽平帶頭拆掉了自己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養殖場,為村民作表率。
“現在的水質確實好多了。”歐山村黨支部書記袁丹說,“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窩在山里養魚養豬,之前粗放的養殖方式不僅污染了水源,而且收入只夠養家糊口。不少人憑借自身的捕魚技術外出務工,有的還成了致富帶頭人。”
孔目江是新余城區主要飲用水源地之一,曾因上游的歐里鎮開采礦產資源、養殖畜禽等受到污染。為保護孔目江的一汪清水,歐里鎮11座小(二)型水庫、74座山塘全部退出承包,實行“人放天養”養殖模式。與此同時,歐里鎮96家畜禽養殖場全部關停拆除到位,并清場復綠、保護水源。
地處仙女湖上游的歐里鎮過去是個資源大鎮。上世紀90年代,歐里鎮煤礦、采石場、水泥廠、石灰窯遍地都是,不少村莊依托礦產資源辦起村辦企業。村民的腰包鼓了,可是生態環境卻遭到了破壞。山頭被挖成“瘌痢頭”,空氣里夾雜著嗆人的煤煙味,煤炭、石灰撒落在公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歐里鎮被人喚作“黑白灰”。
要算經濟賬,更要算長遠賬。歐里鎮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經濟綠色轉型。隨著歐里鎮逐步推進昌坊度假村開發,采石場、石灰窯、煤礦等相繼退出。
昌坊村村民昌有根的采石場就在第一批關停之列,他說:“短期來看對個人是有些損失,但是從長遠來說我們也能理解。采石場灰塵大、噪聲高,還有安全隱患,關停也是為了環境更好。”
“不能光顧著自己發財,把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毀了。”仙女湖區觀巢鎮文昌宮農業生態園總經理鄒小華說。他曾經是一名礦老板,10年前主動放棄經營多年的礦產企業,投身農業開發。2019年年底,他接過觀巢鎮政府伸出的“橄欖枝”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走生態路、吃生態飯,成為一名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如今,文昌宮農業生態園已是當地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亮點之一。
歐里鎮近年來累計關閉退出了18處煤礦、59座石灰窯、3個采石場及4家礦產品加工企業,徹底告別了單純“靠山吃山”的歷史。
共護綠水青山
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近年來,仙女湖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仙女湖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小根說:“尤其是2018年上級環保部門指出仙女湖生態治理存在短板后,我們把生態保護提到更高的高度,工作力度也不斷加大。”
污水處理體系綜合改造提升、保家行動、水庫退養、生態保育、孔目江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綠色礦山創建……一項項治理措施的開展、推進和落實,既是對歷史欠賬的整改和反思,也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大力推進仙女湖區的生態保護,除了加強治理外,精心的修復與呵護同樣重要。
位于歐里鎮洲上、歐里、昌坊村交界處的金石山礦山公園項目現場,機聲隆隆、工人忙碌,造型各異的建筑拔地而起。游客接待中心、匠心學院、設備用房等建筑單體主體結構已完成,進入裝修施工階段,苗木種植、水景鋪裝、邊坡噴播等室外景觀正全力推進。
金石山礦山公園項目負責人蔡錦峨介紹:“項目總投資3億元,占地1200余畝。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基礎上導入旅游開發項目,盤活古鎮資源,因地制宜規劃設計了匠心學院、礦洞探險體驗館、崖頂星空民宿、無動力樂園等各類體驗設施,建成后將成為仙女湖區打造中三角旅游度假區的一張文旅名片。”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泛著一葉扁舟。仙女湖區九龍山鄉黃田村護湖隊隊員諶小華劃著船開展護湖巡查工作。打撈垃圾、維護生態浮島、制止非法捕撈……多年來,這些工作已經融入他的日常生活。
為鼓勵湖區村民保護環境,解決集體經濟“空殼村”難題,仙女湖區管委會創新湖區管理機制,2016年起推行“黨建+旅游虛擬股份”模式,即以仙女湖岸周邊17個行政村共同參與湖區漁政管理、污水管控為虛擬股份,按照制定的考核辦法和考核結果,給予每個行政村3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分紅。“自從有了護湖隊,山更綠、水更清,風景越來越好了。”諶小華說。
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中平說:“在發動沿湖村莊護湖隊管好自己流域的同時,我們還購買了兩艘專業打撈船只用于大水面,確保垃圾能被及時清理。”
距離仙女湖20余公里的孔目江湖陂段,仙女湖區仰天崗河長制辦公室工作人員黃麗琴正騎著電動車沿江巡查。實行河長制以來,她每天都要巡查轄區水面,打撈水面垃圾、勸導不文明行為等。“現在村民的環保意識更強了,亂丟棄現象很少,即使有,經過規勸也能馬上改正。”
治山理水換來青山綠水。環境的持續改善讓仙女湖有機魚的“靠山”越來越硬。目前,仙女湖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7%。據第三方監測機構對仙女湖內23個斷面和其他排水口的水質監測與分析,仙女湖江口斷面水質穩定為Ⅲ類水、平川斷面水質穩定為Ⅱ類水。這個魚類棲息地、城區主要飲用水源地已經成為魚躍人歡的生態家園。
共享生態紅利
巨網捕撈時是怎樣的盛況?1月12日,迎著晨曦,伴隨著“一二,嗨喲!”的起魚號子,仙女湖水面數十條小船慢慢圍攏。漁民們齊心協力拉起漁網,魚兒高高躍起,濺起的水花打濕了漁民的笑臉,湖上呈現出萬魚歡騰的熱鬧場面。
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生產隊長章禾根說:“按照‘捕大放小’原則,這一網漁獲大概七八萬斤,主要是鳙魚、鰱魚、青魚等。”
好山好水出好魚。隨著仙女湖水質顯著提升,魚的品質也更上一層樓。“會仙”牌有機魚已連續多年獲得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的有機產品認證。“我們的有機鮮魚口感好,銷往湖南、廣東、上海、重慶等20多個省份,供不應求。”萬金平言語中透著自豪。
每年3月至5月期間,仙女湖全水域禁止捕撈和垂釣,讓魚群休養生息繁衍壯大,采用“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如今,仙女湖每年可捕撈魚類水產品五六百萬斤,產值約5000萬元。每年年底,沿湖村民還以每人5斤、每戶10斤的標準領取“股份魚”,共享一汪清水帶來的生態紅利。
為促進仙女湖有機魚品牌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仙女湖依托生態有機魚舉辦“臘八冬捕”魚文化節等活動。通過開發特色菜品、評選優秀廚師,吸引游客參觀巨網捕魚、休閑垂釣、品嘗美食等,讓仙女湖的魚可觀賞、可品嘗、可購買。
“結合仙女湖七夕文化主題,我們推出了‘一魚七吃’‘七巧全魚宴’,點單率特別高。”曾獲得魚廚爭霸金獎的仙遇記生態魚館廚師胡志剛說。
去年12月舉辦的2023仙女湖馬拉松賽吸引了1.3萬余名選手參賽。迎著冬日暖陽,參賽選手奔跑在仙女湖環湖路上,在湖光山色中放飛自我。這一大眾體育賽事自2015年舉辦以來,因為仙女湖“七仙女”的美麗傳說,在跑友中有“愛情馬拉松”的美譽。
近年來,圍繞33公里環湖路這個“生態圈”,沿湖4個鄉鎮也主動對接、融入、服務主景區,鳳凰灣度假村、婚紗攝影基地、親子樂園、江口電廠藝術區、東山湖營地……不斷增加的文旅項目串聯起村集體和農民的“致富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走進鳳凰灣辦事處東坑村,富有農家特色的民宿、餐館不時映入眼簾。在當地“林區變景區、田園變樂園、資源變資產、民房變客房、農民變股東”理念倡導下,東坑村村民鐘金香和丈夫利用自家房屋開辦民宿客棧和農家樂。
“我們的生意不錯,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都忙不過來。”鐘金香說話間,招呼著幾位來自廣東的自駕游客人。游客鄧先生將從附近菜地摘來的萵筍、香菜放進水池,邊清洗邊說:“這里風景好,人也熱情,回去我會介紹朋友過來玩。”
“上午9點仙女谷迎來了南昌大型旅游團,第一批客人已入場,雖然下著雨,但是攔不住游客們來仙女谷游玩的熱情。”河下鎮垱頭村仙女谷景區負責人徐靖華在接待游客的空隙發了一條朋友圈。
徐靖華告訴記者,仙女湖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讓大家看好這里的文旅產業前景。他投資1.5億元將千畝荒山打造成了集觀光、休閑、采摘、游玩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仙女谷。開業以來,仙女谷人氣頗高,有效帶動垱頭村20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
徐靖華介紹,2023年國慶中秋假期,仙女谷成為黃金周網紅打卡地,躋身江西省旅游景點排行榜前20強。
配合仙女湖全域旅游發展,“生態圈”的輻射效應擴大到湖外鄉鎮、村組。歐里鎮白梅村的十幾家小煤礦關停后,把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作為發展主攻方向。
白梅村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建起梅花公園,舉辦梅花節活動,利用視頻號、朋友圈營銷,熱度迅速攀升。看到村里的活力和潛力,村民習春根與村委會合作,將村里閑置的老舊房屋改造成半山酒家提供餐飲住宿服務。
去年8月,白梅村還瞄準當地旅游市場空白,策劃推出首屆燒烤節。活動期間每天接待近萬名游客。“村里從來沒有來過這么多客人。”白梅村黨支部委員習亮亮告訴記者,村里爭取到50萬元銜接資金,打造東湖燒烤園,園內小橋流水、夜景璀璨,對游客很有吸引力。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有機魚攪動的發展轉型之變,正帶動仙女湖生態投入與轉化步入良性循環。2022年8月,新余市仙女湖旅游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憑借仙女湖的“一湖水”,獲得金融機構整體授信19億元,首次貸款1億元。這也是江西省落地的首單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融資產品。“通過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一汪清水成了金融活水,并且有了保值增值空間。”新余市政府金融辦主任林舒說。
2023年1月,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區獲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我們將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樣板區,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彰顯仙女湖擔當。”仙女湖區委書記周俊華說。 (經濟日報記者 劉 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