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加坡5月5日電 專訪:“脫鉤”逆流無法阻擋中國創新驅動步伐——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
新華社記者蔡蜀亞 李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高鐵、云計算等高技術產業應用方面收獲重要成果,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通信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個別國家鼓動科技“脫鉤”逆流無法阻擋中國創新驅動步伐,只會降低全球科技創新效率,給全球發展前景蒙上陰影。
顧清揚表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中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也是對某些外部勢力推行科技“脫鉤”的必要回應。
“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特別是改革科技創新體制,重點激勵科創成果的產業性轉化,這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一步。”顧清揚說。
他認為,中國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不僅引領國內產業升級,也為東南亞等周邊區域提供發展動能。
“借助‘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合作框架,中國推動高鐵、云計算和移動支付等領域應用成果在東盟國家落地。如中國互聯網企業為東南亞國家提供云計算服務,并且通過移動錢包概念幫助多國實現支付手段互聯互通。”顧清揚說。
“這類產業合作不僅推廣了現代科技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推動東盟國家的產業升級,也加快了本地區城市化進程,特別是促進智慧城市建設。這將助力東盟應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一些重要挑戰。”顧清揚告訴記者,“在產品合作之外,中國高科技企業也為東盟國家帶來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訓掌握新技術的本地人才。”
顧清揚認為,人才交流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特別是中新兩國科技創新合作中占據重要地位。“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的國際化和產業應用方面有豐富經驗,而中國在數字科技應用場景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雙方在科技創新合作和人才交流方面具有互補優勢。”
“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新加坡知名高校已經在中國搭建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促進了兩國科研院所間深度合作。中國多所大學也與新加坡本地知名學府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加強人才培養及科研合作。以蘇州工業園、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和廣州知識城為代表的雙邊合作項目也為中新兩國高層次科技人才提供了發揮才干的舞臺。”他說。
顧清揚強調,隨著人類面臨的挑戰愈發復雜,各國強化協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才是發展正道。“一些西方國家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狹隘視角,通過設置人為障礙來遏制其他國家科技發展,謀求高科技產業鏈的‘脫鉤’,這不符合全球利益最大化的邏輯。”
“對科技的封鎖和‘脫鉤’,首先會引發全球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的分裂,由此導致全球經濟的分化和分裂。這不僅會降低世界科技創新效率,也會阻礙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進程,最終會拖累經濟全球化發展腳步。”顧清揚說。
顧清揚認為,中國科研實力增長迅速,高技術人才儲備豐富,高科技產品市場廣闊。中國與東盟國家互利共贏的科技合作實踐證明,中國數字科技向產品的順暢轉化中蘊藏巨大商機。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一味地‘脫鉤’將使科技創新前景愈發黯淡。各國一定要攜手合作,阻止‘脫鉤’造成的負面影響進一步蔓延。”顧清揚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