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張蔚然 黃鈺欽)針對近期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去風險”話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徐步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分析稱,所謂“去風險”是某種程度的“脫鉤斷鏈”,美國等一些國家應避免將合作泛安全化。
近段時間,“去風險”的討論在國際社會受到廣泛關注。美西方政界和學界的一些人士認為,“去風險”不是“脫鉤”,是旨在消除供應鏈方面的過度依賴,甚至提出中國的“內循環”“自力更生”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去風險”。
針對當前美歐一些人對于“去風險”話題的討論,徐步認為,對于所謂“去風險”,要從兩個層面來看。
第一,“去風險”是某種程度上的“脫鉤斷鏈”。“什么叫‘去風險’?難道跟中國做生意、購買中國的產品就是有風險嗎?如果這樣講的話,中國這么多年買了西方多少產品?從波音飛機、空客飛機到西方國家諸多的設備產品,這里邊也有風險,但中國采取的是市場化、包容性的做法,沒有把購買或使用西方的產品上升到所謂‘風險’的角度進行泛安全化。美國卻把所有的問題都安全化,把購買中國的產品‘風險化’。”徐步說。
另一方面,這位學者也指出,考慮到美西方不少學者對中國的政策有很多的不了解甚至是誤解,中國各界也要同有關國家進行溝通交流,探討如何避免合作走向泛安全化、泛風險化,真正找到使雙方都能夠感覺安全,通過合作帶來互利共贏的辦法。
徐步指出,中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恰恰是為了推動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進一步發展,以此進一步提升國內經濟發展活力,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當然要繼續大力開展對外合作,使經濟的發展能夠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實際上我同很多美國學者說過,中國國內的消費進一步提升,國內的市場更加有活力,對國際市場也會有更大的需求,意味著要購買更多國外的好產品。就目前而言,同國外的智庫開展交流合作,向他們準確解答中國的大政方針是非常有必要的。”徐步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