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武威7月18日電 題:赴隴20余年臺商錢建華:人進來 貨出去 心留住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現代農業一定要有產業鏈,懂生產更要懂銷售。人要進來,貨要出去,錢要回來,這樣的投資才可持續。”7月天氣炎熱,不適合菌菇生長。趁處于休整期,臺商錢建華在甘肅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菌菇大棚旁,接受中新社等參加“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聯合采訪活動的兩岸及香港記者采訪。
“人進得來”
1999年,錢建華隨多位臺灣企業家朋友前來甘肅考察。“恰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我們就想把自己的事業和國家戰略結合起來,就這樣開啟了自己在甘肅的事業。”
在錢建華看來,相比東部沿海,西北內陸地區的投資門檻低,人力成本小,且國家扶持力度大,公司由此能夠獲得更高利潤。
不過,他也表示,從事農業很辛苦。“投入成本大,回報周期長,風險性也高,既重管理又‘靠天吃飯’,因此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與各項補助。”
錢建華以自己所在的菌業公司為例介紹,當地政府對外來投資持開放態度。四年前,正是得到包括大棚、冷庫、勞動力和資金等軟、硬件的支持,公司才得以成立。
“一路摸爬滾打,我們已擁有種植食用菌大棚126個,冷庫4個,2022年全年銷售額800萬元人民幣,平均每天帶動周邊勞動力50至100人,目前這一數字仍在不斷擴大。”錢建華說。
7月17日,甘肅省古浪縣,參加“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聯合采訪活動的兩岸及香港記者在當地養菌出菇的冷庫內采訪拍攝。 中新社記者 李雪峰 攝
2021年3月,國臺辦等11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農林22條措施”),錢建華認為,這為臺胞臺企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便利,也吸引了更多臺胞西進大陸。
“貨出得去”
甘肅地處內陸腹地,日照強,晝夜溫差大,適合不少種類農作物生長。錢建華介紹,目前在古浪縣投資的臺資企業有9家,全部都與農業相關。下半年,還將陸續成立3家臺資企業,從事育種育苗與生態環境治理相關工作。因此,如何將生產出來的優質農產品銷售出去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供應方,我們要確保能夠找到銷路,寧愿壓低利潤,也要保證銷量;作為投資方,我們要了解當地缺什么,將投資項目與當地實際相結合,這樣生產才可持續。”他說。
錢建華介紹,目前,公司通過協議供貨方式,主要將產品銷往香港、深圳等南方城市。“得益于網絡技術發展,我們也正在與電商平臺開展合作,線上線下相結合,不斷拓寬銷路,創造效益的同時也能帶動就業。”他說。
“心留得住”
從小在臺灣長大,錢建華從沒想到自己能在甘肅一待二十多年。不僅自己來,還把妻子帶了過來。
“我覺得這就是情懷,機緣巧合來到這里,逐漸喜歡上甘肅,也在這里發現商機,人留了下來,心也留在了這里。”他說。
在他看來,甘肅投資空間巨大,但由于地處內陸腹地,外界對其了解較少。赴隴多年,他仍時常因臺灣人的身份讓人驚詫于為何會從海峽對岸到此扎根。
目前,錢建華正在籌劃投資有機肥廠,借助當地養羊數量多的優勢,發展循環經濟,“這是一條生態產業鏈。”他說。
“希望更多的臺灣同胞尤其臺灣青年多多關注甘肅,關注西北,到這里來看一看,實地考察,或許可以找到適合投資興業及自身發展的項目。”錢建華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