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最新發表一篇食品研究論文稱,氣溫特別高的幾周與家庭的糧食不安全程度較高有關,或由這段時間家庭收入降低所致。這些發現表明,就業可能是理解炎熱與糧食不安全之間關聯的一個因素。
該論文介紹,全球有20億人受到糧食不安全的影響,炎熱的氣溫會通過破壞作物、減少收成而造成這個問題。但特別炎熱的時期也可能意味著人們無法工作從而沒有收入。例如,炎熱時期可能會對工人造成身體負荷,降低他們工作時間的生產力。
論文作者、英國牛津大學Carolin Kroeger用來自150個國家地區的家庭調查數據,調查了家庭收入、糧食不安全和特別炎熱的數周(定義為一周至少有3天的溫度屬于特定地區當年最熱的10%)之間關聯的證據。數據中包括了對2014-2017年間關于前一年糧食不安全情況的訪談回應,含有“是”或“否”問題,對應糧食不安全的程度(輕度至中度、中度至重度以及嚴重),如“你是否擔心自己可能沒有足夠的糧食吃”和“你的家庭是否缺糧”。結果表明,在炎熱氣溫和糧食不安全之間存在短期關聯,并且這與家庭收入減少有關。基于這些數據的模型表明,例如,如果一個國家擁有印度那樣的人口,經歷了特別炎熱的一周,就會有額外807萬人可能會經歷中度到重度的糧食不安全。
該模型還表明,一周炎熱天氣與家庭糧食不安全增長0.58%有關,其中63.35%是由受訪者報告目前收入是否難以維持生計所引起。在收入較低或農業就業較高的國家地區這些效應更高。
論文作者認為,在考慮氣候變化對農業的長期影響和熱浪對糧食不安全的影響之外,政策制定者還應考慮人們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在炎熱時期,周收入可能是決定一個家庭是否遭遇糧食不安全的一個關鍵因素。(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