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火為何頻發(科技大觀)
田曉瑞
加拿大跨部門林火中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加拿大已發生6300多起森林火災,累計過火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持續突破歷史紀錄。大火產生的巨量煙霧造成北美很多城市空氣污染。8月,美國夏威夷毛伊島發生野火,成為美國一個多世紀以來致死人數最多的野火。希臘、西班牙、土耳其等國今夏也因林火蔓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全球野火肆虐,引發人們普遍關注。
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撲救極為困難的自然災害。有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植被過火面積約400萬到500萬平方公里。一般而言,北方森林、稀樹草原、地中海森林和桉樹林的火燒頻度較高。以往森林野火多發生在赤道至寒溫帶區域,如今北方高緯度寒帶森林也呈現野火頻發的態勢。
野火火災發生的原因極為復雜,是氣候、天氣、植被、火源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野火在加拿大森林中很常見,但今年的火災嚴重程度歷史罕見,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火險天氣。地中海盆地也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野火風險,高溫熱浪和干旱引發周邊國家近年來野火肆虐。毛伊島大火是典型的城市—郊外交界域火災,城市建筑物和植被的復合燃燒對野火蔓延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社區周圍的可燃物管理和火災撲救能力不足是造成慘重損失的重要原因。
氣候變化加劇了高溫、干旱、相對濕度降低、閃電和強風,導致火災季更炎熱、更干燥、持續時間更長,從而使野火形勢更加嚴峻。以加拿大北部為例,其氣候變暖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3至4倍。最近幾個夏季,加拿大和西伯利亞北極地區的最高氣溫都達到了38攝氏度以上。這意味著這些地區的火險期更長,甚至有些野火可能轉為地下火,越冬后在明年春天再次轉為地上火。
氣候變化引起的干旱還導致大量植被死亡,致使易燃可燃物迅速增加,火災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進一步提高。盡管火燒是許多生態系統的自然過程,但氣候變化和野火相互作用會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森林火災嚴重程度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極端野火對生命安全、生產安全、經濟運行、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破壞性不容忽視。野火產生的煙霧會嚴重影響人類的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此外,野火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存儲碳大量釋放到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顯著增加,加劇全球變暖,形成惡性循環。火災造成的植被退化也會加劇水土流失。
聯合國環境署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隨著氣候變化和土地用途的改變,到本世紀末,全球范圍內極端火災的數量將增加50%。為應對嚴峻的野火挑戰,需要根據火災風險開展更為科學精準的林火管理。目前,航空航天探測技術在林火監測上已得到廣泛應用,未來,隨著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 極端大火的預測預報和環境—生態風險評估有望獲得突破。
最根本的是,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增加棲息地多樣性,提高森林恢復力。采取深入、快速和持續的碳減排行動,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人民日報 作者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