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蘇寧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敬老日”,今年的這一天,日本總務省公布了最新人口數據。數據顯示,在日本全國總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9.1%,為歷史最高值,其中80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首次超過了總人口的1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日本人均壽命排名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同時,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受此影響,日本養老金支付、醫療看護系統都面臨巨大壓力,甚至社會正常運行的維系也越來越難。
少子老齡形勢嚴峻
據日本總務省“人口推測”數據,日本今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較去年再增加0.1%至29.1%,再創歷史新高。該數據從1950年的4.9%開始持續上升,1985年為10%,2005年超過20%。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測算,至2040年該數據將達35.3%。
在今年1月的施政演說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指出,少子化老齡化形勢嚴峻,日本社會機能已經到了難以維系的危險邊緣。
勞動力不足是老齡化社會最先面臨的困境。根據日本勞動改革相關法案,從明年4月起,司機超時工作將受到強制限制,物流行業運力將大大降低。據野村綜合研究所今年1月測算,如果不采取措施,至2030年,物流運力將僅有2015年時的65%。專家指出,由于全社會各行業都以各種形式依賴物流服務,物流運力的下降將對全社會帶來巨大影響。
不僅物流行業,日本在醫療看護、服務業、生產制造等各行業也都面臨日益嚴峻的勞動力不足問題。據東京商工調查9月8日公布的調查結果,8月破產的760家企業中,因勞動力短缺原因破產的有54家,大大超過去年的33家。
據日本相關智庫測算,未來日本政府、企業、警察、消防、自衛隊等各領域都將面臨缺少年輕勞動力問題。其中各地方政府到2045年只能確保編制的80%,警視廳2042年50歲以上干部占比超40%。
人口老齡化在導致勞動力不足的同時,還為社會帶來越來越沉重的負擔。據相關測算,目前7000余萬在職勞動者平均每兩人支撐1名老年人的養老支出,而到2040年,平均每1.6人就要支撐1名老年人口。
從養老保險繳費看,2023年日本國民年金保險費為每月16520日元,較1990年時的8400日元翻了一番,而同時期的工資收入并無明顯提高,1990年為438萬日元,2023年為443萬日元。
高齡就業人口增加
為破解老齡化社會難題,日本呼吁有條件的老年人口積極參與勞動就業。同時,日本厚生省也陸續出臺相關措施,促進60歲以上人口再就業。
據日本公益財團法人生命保險文化中心數據,自2013年日本立法促進老年人勞動就業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從2017年至2022年5年間,退休年齡為65歲的企業占比由16.4%提高至21.1%。目前,日本近四成企業在制度上允許70歲以上人士工作,這一比例為迄今為止最高值。
60多歲的清潔工、70多歲的出租車司機、年近80的超市送貨員,職場上的老年人身影越來越多。據報道,目前在日本一家麥當勞餐廳從事清潔工作的本田民子已經90歲,是女性中年齡最大的就職人員。
據日本總務省近期公布數據顯示,日本65歲以上勞動就業人口數量連續19年增長,達到912萬人,占比超過全部勞動就業總人口的13%。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日本高齡勞動就業率居首。
另據日本總務省“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日本老年就業率持續增高,目前,有超過半數的65至70歲老人和超過三成的70至75歲老人在工作。
有報道指出,今后,日本政府還將進一步促進65歲以上高齡人口勞動就業。按照現有相關法規,至2025年4月,全部日本企業都有義務確保對65歲以下勞動者的雇傭;而按照2021年的法規修正案,今后,企業有義務確保雇傭的年齡范圍可能提高至70歲。
但伴隨高齡人口就業率的上升,工傷發生率也相應上升。據日本厚生省公布的數據,2022年因工傷而死亡或受傷的勞動者數量是過去20年以來的最高值。
擴大引進外勞人才
延遲退休和增加老年人就業率并不能完全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擴大引進外籍勞動力成為日本當前緩解用工問題的當務之急。
7至8月,日本共同通訊社就人口減少問題向全國1788個地方自治體首長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地方自治體的農林水產業和醫療看護行業面臨嚴重的勞動力不足,自治體社會正常運行已經難以維系,84%的地方自治體首長認為自治體存在“消失的危險”。有86%的地方自治體認為有必要推進對外勞人才的引進。
據共同社報道,為擴大引進外籍勞動力,日本2019年4月新設“特定技能”簽證,其中,“特定技能1號”簽證一次居留時間5年,可從事12個領域的工作。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此類簽證的越南外勞人口新增97000人,比1年前增加了85%。據報道,日本希望通過此簽證制度在5年內引進345000名外籍勞動人口,目前已引進173000人。引進外籍勞動力以越南為最大來源國,其次為印尼的25000人,以及菲律賓的180000人。(來源: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