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專訪中國援外醫療隊中醫醫生:目睹太多對中醫從質疑到點贊的轉變
中新社記者 李純
初見中國醫生拿出了針灸用的金屬針,布基納法索當地一位患者緊張得連忙搖頭,用法語說道:“不要這個。”但在接受了艾灸、拔罐、消痛貼膏外敷等中醫診療手段后,這名患者的腰痛癥狀得到明顯緩解,笑容又回到了臉上:“中醫真的很神奇。”
談及如何讓國外的患者相信傳統中醫?接受中新社記者連線專訪時,中國紅十字會第五批援助布基納法索醫療隊中醫針灸科醫生馬嵐首先分享了這段親身經歷,然后直截了當地說:“用療效證明自己!”
自2018年以來,每一批中國援助布基納法索醫療隊都會配備一名中醫醫生,該國唐加多戈醫院為此專門開設中醫針灸門診。馬嵐說,門診的工作比較繁忙,每天都會接診十幾位當地病患,每名患者的診療時間在半小時到50分鐘之間。“不只有針灸,還有刮痧、拔罐等等。病人的病情不一樣,采取的治療措施也不同。”
當然對于中醫的療效,許多當地患者最初的態度多是半信半疑。馬嵐還記得,曾經治療的一位落枕病患,剛剛就診時對中醫并不太信任,也很懼怕針刺。馬嵐先使用一些中成藥外敷,放松患處的肌肉,并告訴病人可以先淺試一針,如果覺得可以接受再循序漸進。
大約40分鐘后治療結束,患者“脖子終于能動了”。“來的時候是愁眉苦臉的,走的時候是笑著的。”馬嵐說,在布基納法索的一年多來,當地民眾對中醫從質疑到點贊的態度轉變,她已目睹太多。
中醫診療講究“望聞問切”,但對身在海外的中醫醫生而言,語言差異讓“問”成了日常工作的一大難點。布基納法索的官方語言是法語,馬嵐形容自己的法語水平“經常蹦單詞”,“患者聽了都笑”。即便如此,她還是愿意與患者溝通交流,“盡量多說一點,能夠拉近醫生與患者的距離”。
更困難的是如何向當地民眾講述診療手段背后蘊含的中醫文化,讓患者更加理解、信任中醫治療。馬嵐也表示,要用當地患者聽得懂的方式來介紹,避免使用過于專業的術語。例如,談到內生寒濕,她會從病人的生活習慣入手,告訴他們飲食上不要貪涼等等。
時至今日,布基納法索民眾如何看待中醫?
“這么說吧,當地很多診所都會給病人開診療單,讓患者來我這里接受治療。”馬嵐表示,得益于前四批中國援助布基納法索醫療隊的工作成效,中醫在當地積累了一定口碑,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這其中就有一位80多歲的“中醫迷”。當第四批中國援助布基納法索醫療隊接診這名患者時,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所造成的雙下肢無力已經使老人臥床許久。接受中醫治療后,從躺臥到能夠坐起來,再從站起來到如今可以扶著輪椅緩慢行走,患者的病情好轉有目共睹。
如今,這位老人仍堅持在馬嵐的診室接受治療。他還寫過一封信件,表達對中國援外醫療隊特別是中醫醫生的感激:“是你們讓我重拾信心,重獲對生活的希望。”
“中醫藥在中國援外醫療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馬嵐看來,往小處說,中醫醫生為病人提供診療服務,幫助他們重獲健康,是在用實際行動擦亮中國援外醫療這張“名片”;往大處說,中醫藥作為窗口和橋梁,在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也為人類的和平發展事業作出了貢獻。
馬嵐回憶說,有的患者體會到中醫藥的療效后,會指著她白大褂上的五星紅旗說:“中國人很棒。”“我所做的就是盡我所能,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