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熱帶雨林”孕育更多創新種子
葉薇
“我們在上海提升原始創新的能力,不斷推出從0到1的創新成果。得益于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地位,我們快速走向海外,在海外設研發中心,利用在上海的臨床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推動建立一個全球‘產學研醫’融合的創新生態,我們希望能在上海產生全球影響力。”
在最近舉行的2023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上,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的一番話,引起了很多嘉賓的共鳴:創新力與全球化,正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乘風破浪的關鍵詞。
今年是上海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30周年。1993年,上海將現代生物與醫藥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吹響了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號角。
在逐步培育的“熱帶雨林”般的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生態中,大量中外企業在上海生根,在上海生長,大量創新成果涌現;越來越多的本土醫藥企業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利用國際化資源來賦能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30年來,上海集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領軍企業,它們獲得切實增長,并持續看好上海。前不久,全球最大微創介入醫療器械公司之一波士頓科學公司,把醫療技術產業基地項目落戶上海臨港新片區。這是波士頓科學在中國建立的首個生產制造基地,標志著又一家世界級醫療器械公司選擇上海。
30年來,一批本土創新藥企崛起,更多中國自主創新藥走上世界舞臺。和黃醫藥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呋喹替尼相繼取得了全球開發、全球申報上市的一系列重要里程碑后,有望成為上海首個在歐美等主要海外市場獲批上市的小分子抗腫瘤新藥。
在這個“熱帶雨林”里,靠自主研發取得創新成果的年輕企業,代表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無限活力。處于臨床階段的來凱醫藥今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張江第100家上市企業。來凱的自主研發堅持走創新之路,現已發現12種候選藥物。其中LAE102是一個對腫瘤生長、免疫激活、肌肉再生、減重和造血發育等都有調控作用的創新藥物代表。
30年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歷經了中國創新藥“從無到有”,從“全球輸入”到“輸出全球”,從“中國新”到“全球新”的跨越,成為作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具代表性的實踐縮影。復星國際有限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啟宇深有感觸地說,當我們立足上海,更容易去思考、去對標全球市場,當我們在創新上面臨更多的挑戰時,我們要打開一扇更大的門,走到更大的市場上去。
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在生物醫藥產業周的舞臺,開放合作的空間越來越大。從1983年開始,摩根大通每年1月在舊金山舉辦最負盛名的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年會。而如今,摩根大通借助產業周的平臺,已連續三年舉辦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年會上海論壇,今年論壇上公布了上海首批科技成果作價投資項目,體現了上海在生物醫藥領域產融結合的創新探索。
獨木不成林。歷經三十年精耕細作,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逐步從平面化的“生態圈”,升級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空間鏈”五鏈融合的熱帶雨林般的“生態群”,越來越多的創新種子從這里破土萌芽、茁壯成長。(新民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