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浙江6300多名低收入群眾和漁民、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業共同參與的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藍色循環”,10月30日獲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獎項。
“藍色循環”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了海洋塑料“從海洋到貨架”的全過程可視化追溯,并將收益反哺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一線收集人員,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塑料污染。
“樹立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
“‘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環境領域的最高榮譽。作為‘地球衛士獎’得主,‘藍色循環’可以為世界各地希望采取行動減少塑料污染的政府、企業和社區樹立一個鼓舞人心的榜樣?!甭摵蠂h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
據了解,“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每年頒發一次,旨在表彰對環保產生變革性影響的個人、團體和組織。202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收到了2500個“地球衛士獎”提名。
“藍色循環”模式由中國政府及企業共同發起,吸納沿海民眾加入海洋廢棄物收集,聯合塑料應用企業,以“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為核心打造數字化平臺,實現海洋塑料從回收到應用的全過程可視化追溯,并設立“藍色聯盟共富基金”進行價值二次分配,精準惠及一線收集群體,實現生態與富民的“雙贏”。
“‘藍色循環’模式在中國浙江省實施以來,參與治理的各類群體超過6.18萬人次,共收集海洋廢棄物約10936噸,其中塑料廢棄物約2254噸,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水質。”“藍色循環”模式發起成員之一、中國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工業和經濟司司長謝拉·阿加瓦爾—汗說:“‘地球衛士’們帶來了解決塑料污染的希望,并提醒我們保護自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p>
數字化“減塑”助百姓共富
在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黃礁島,74歲的老漁民陳夏芳近半年來多了一份收入。
“每天用閑余時間在海岸線上撿拾塑料廢棄物,送到‘小藍之家’,一個月大約能增加700元收入。”陳夏芳說。
陳夏芳口中的“小藍之家”,是“藍色循環”模式的海洋廢棄物收集儲存站點,負責海洋塑料廢棄物的統一回收和整理。
在“藍色循環”模式中,回收的海洋塑料廢棄物經過壓縮破碎后,會被送到造粒工廠制作成塑料粒子,生產出更符合國際生態環保理念的高價值塑料產品,產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給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人員。
“藍色循環”模式發起成員之一、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光輝說,不少制造企業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都愿意采購價格更高的海洋塑料再生粒子,關鍵難題在于回收粒子要有溯源認證。為解決這一難題,“藍色循環”開發了基于區塊鏈的可追溯系統。
陳光輝向記者展示了一個用海洋塑料制作的手機殼,掃描手機殼上的二維碼,可以看到手上這款產品的原材料回收、儲存、運輸、轉運、再生、制造等各環節信息。
中國經驗與世界共享
浙江地處中國東部海岸線的中段,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海島數量和岸線長度位居中國第一。發展海島旅游和近海水產養殖是浙江沿海百姓的重要收入來源,但近海塑料廢棄物也隨之增加。
“‘藍色循環’解決了海洋廢棄物治理‘人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是否可持續?’的難題。我們看到回收的海洋廢棄物、廢棄塑料的數據一直在上升。”陳光輝說。
目前,中國多地正在進一步推廣“藍色循環”模式。未來,該模式有望帶領20多萬艘中國船舶成為“海洋清道夫”,帶動上萬名沿海低收入群眾成為“海洋守護隊”,帶動數萬家企業在海洋廢棄物循環再生中獲利,實現中國海洋生態的多元共治。
“我們相信,隨著‘藍色循環’更廣泛參與國際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創新發展等領域交流合作,‘藍色循環’將為世界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讓環境保護、海洋保護成為更多人的共識和實際行動。”郎文榮說。
?。〒氯A社杭州/內羅畢10月30日電 記者商意盈、朱涵、黎華玲、鄭夢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