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1月6日電 題:柳州螺螄粉飄香艋舺
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周日下午不到五點,距離臺北艋舺龍山寺僅一百余米的柳州螺螄粉店內已坐滿食客,門口候位民眾排起隊,不時還有外賣員取餐。
“現在平均一天可賣一千多碗,十多年前剛開店時每天只賣出三四碗,當初鄰居看店名還以為是五金店。”柳州螺螄粉店老板韋晴雯近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11月5日,臺北萬華區的柳州螺螄粉店,顧客絡繹不絕。 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攝
韋晴雯1999年從廣西柳州嫁到臺灣,因思念家鄉菜味道,于2010年開店經營螺螄粉。“當時臺灣還沒有螺螄粉店,我想把家鄉美味帶過來,應該會有人喜歡。”她說。
螺螄粉食材包括花生、酸筍、豆角、木耳等,需用螺螄、豬骨頭等熬制湯底。“真材實料最重要。”創業初期,韋晴雯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尋找勁道的米粉,以及螺等原料。為烹制出地道家鄉味,起初她從大陸購買部分食材,并到臺東、花蓮等地采購野生螺。
為適應臺灣民眾口味,韋晴雯不斷改良,減少湯鍋辣味,少油少鹽,并陸續推出加牛肉、豬肉、鴨掌等不同食材的螺螄粉。
在顧客口口相傳及媒體報道下,開店半年后,螺螄粉店有了起色。夫妻倆在萬華區經營的店,如今雇了十位員工,并在大安區開了分店。
11月5日,臺北萬華區的柳州螺螄粉店內,老板韋晴雯正在制作螺螄粉。 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攝
有云林、彰化等地民眾專程開車來品嘗,大陸游客來臺時也會光顧,還有海外游客慕名而來。
生意紅火起來,店里也提供了外賣服務。因此近年新冠疫情對餐飲業造成沖擊時,韋晴雯的店仍平穩運營。
不過,今年1月,臺當局突然宣稱,大陸制作的米粉等粉條類產品不準進口。這個消息讓對米粉品質有要求的韋晴雯好幾天睡不好覺。
為做出家鄉那樣勁道的米粉,5月,韋晴雯花了約15萬元人民幣從大陸引進米粉制作設備,并多次前往柳州學習技術。
近來,她每天早上八點到米粉店研究制作工藝,晚上六點到螺螄粉店。“估計下個月就能實現米粉自給自足。”
萬華店內墻上,除螺螄粉的簡介,還貼著廣西地圖。韋晴雯說,常有顧客詢問她家鄉情況,地圖可以輔助了解。
11月5日,臺北萬華區的柳州螺螄粉店內,顧客正在用餐。 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攝
來臺20多年,韋晴雯經常返鄉探親,“每次都感覺日新月異”。近兩三年,不少柳州嫁來臺灣的姐妹也開起螺螄粉店。她認為這是好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美食”。
有朋友及網友建議她通過網絡直播推介家鄉美食。她近期學習了相關課程,“以后有機會會嘗試”。
工作之余,韋晴雯愛好游泳,近年多次參加泳渡日月潭活動,還考取救生員執照,熱衷公益。向往自然的她,如今在臺北擁有一塊菜地。忙里偷閑時,會去種菜和喂養雞鴨。
去年以來,韋晴雯開始思考研發袋裝螺螄粉。“希望制作更多口味,讓各地朋友可以將美味帶回家。”她說,“到時肯定會有地道的柳州口味。”
韋晴雯見證了兩岸交流絡繹于途的時期,也為近年大陸民眾赴臺旅游受阻而難過。“希望兩岸關系好轉,那樣對兩岸民眾都好。”她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