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3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山東煙臺揭曉發布。科學家繪制迄今最全人腦細胞圖譜、人工智能首次成功從零生成原始蛋白質、全球最大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開始運行等入選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兩院院士評選的2023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具體如下:
——科學家繪制迄今最全人腦細胞圖譜。刊發在美國《科學》《科學進展》和《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的21篇論文公布并闡釋了迄今最全的人類大腦細胞圖譜。多國科學家參與的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3000多種腦細胞類型的特征,將有助于深入理解人類大腦的獨特之處并推進腦部疾病和認知能力等研究。它代表了科學界在解開大腦奧秘方面的重大突破,為未來的神經科學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人工智能首次成功從零生成原始蛋白質。《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創建出一個能夠從頭開始生成人造酶的人工智能(AI)系統。在實驗室測試中,盡管人工生成的氨基酸序列與任何已知的天然蛋白質存在顯著差異,但其中一些酶與自然界中發現的酶一樣有效。科學家表示,這項新技術將加速新蛋白質的開發,為已有50年歷史的蛋白質工程領域注入活力。這些新蛋白質幾乎可以用于從疾病治療到降解塑料的任何領域。
——全球最大實驗性核聚變反應堆開始運行。歐洲和日本共同建造和運營的核聚變反應堆JT-60SA正式投入運行。JT-60SA計劃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TER,又稱“人造太陽”計劃)的先行項目。該反應堆為托卡馬克裝置,其啟動運行是核聚變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OpenAI正式發布GPT-4。OpenAI發布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GPT-4,這是其大型語言模型的最新版本。GPT-4的發布是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人工智能可實現的功能越來越豐富,未來或將成為人類得心應手的工具。
——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證明天基能源可信性。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宣布,1月發射的一顆衛星已將微波束的能量導向太空中的目標,甚至還將一部分能量發送到地球的探測器上。該任務旨在更進一步開發輕便、廉價和靈活的部件。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技術,天基太陽能利用技術被認為是實現零碳排放的可靠途徑。
——人類眼球首次移植成功。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療中心的外科團隊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眼球移植手術,為遭受嚴重眼部損傷的患者恢復了部分視力。該團隊認為,這一突破性成果將有助于相關醫學領域的發展。目前該團隊正在跟進監測,并期待找到這只眼球恢復視力的所有可能。
——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問世。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粒子加速器,其長度僅為0.2毫米,可以裝在筆尖上。這一設備是第一個能夠快速且聚焦良好的產生電子束的微型加速器,可將電子加速到每秒10萬公里。這種新技術有望應用于醫學領域,為醫生提供新的治療工具或為生物實驗室提供小型消毒工具,并為醫學領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原子X射線探測。科學家首次拍攝到了單原子X射線信號,這項突破將為X射線和納米科學領域開辟新天地。使用X射線檢測和表征單個原子可能會催生量子信息、環境和醫學研究微量元素檢測等領域的新技術,同時,該成果也為研發先進的材料科學儀器開辟了道路。
——全球首張昆蟲大腦“地圖”繪制完成。科學家們首次完整地對“果蠅幼蟲”的大腦連接組進行重建,繪制出第一張完整的昆蟲大腦圖譜,包括所有神經元和突觸。這是了解大腦如何處理感官信息流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的里程碑式成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張昆蟲大腦“地圖”,也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里程碑式成就,使科學家更接近對思維機制的真正理解,為未來的大腦研究提供支持,并且還可能激發新的機器學習架構。
——人類泛基因組首張草圖發布。在《自然》發表的3篇論文合集中,人類泛基因組參考聯盟發布了首張人類泛基因組參考草圖,以及兩個以這一參考圖為基礎的新遺傳學研究發現。與2003年人類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2022年首個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發布這兩次基因主要來源于一個人不同,“泛基因組”草圖是包括非洲、亞洲、美洲和歐洲的全球多地47人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合集,地域和種族構成更多元化。
據了解,兩院院士評選年度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已舉辦30次。此次揭曉發布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煙臺市人民政府承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