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志愿服務在多國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推廣。聯合國有關數據顯示,全球有6.5%的勞動年齡人口參與正式志愿服務,14.3%參與非正式志愿服務。越南、西班牙、埃及通過完善立法、加強管理、增加培訓等方式,讓志愿服務更加制度化、專業化,為志愿服務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越南——
不斷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創新
桌上擺著一張居民身份證,青年志愿者阮俊英正拿著智能手機幫助一位老人注冊電子身份證——這是今年越南多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中的一幕。越南首都河內市的共青團組織相關負責人朱洪明介紹,該市為參加志愿服務的青年舉辦了電子商務、數字技術應用等培訓和研討活動,以便他們更好地從事志愿服務。近年來,越南不斷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創新,助力青年志愿者掌握更多技能、服務他人。
越南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由來已久,其中,胡志明市的暑假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已實施30余年。該市組織的高考接力服務、鳳凰花志愿服務、紅色暑假志愿服務、藍衣家教志愿服務等項目,吸引當地大學生等青年群體的積極參與。胡志明市共青團的數據顯示,30余年來,該市動員約500萬人次青年參加志愿服務,新建、維修7720間愛心房屋,建設和改造870公里道路。該市志愿服務模式還向其他省市延伸,并在全國形成共青團組織搭臺、廣大青年積極參與、全社會共同助力的志愿服務氛圍。
為促進志愿服務規范科學開展,越南政府2021年3月出臺“關于青年志愿者的規定”。根據該規定,組織方要為志愿者提供相關培訓,包括進行志愿服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對于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青年,不但可以獲得志愿服務證書,還能依據職業教育法、就業法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和就業等政策支持。
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表示,志愿服務為廣大青年提供了提升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機會,讓青年人在一項項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啟迪和收獲。
西班牙——
創造便利條件擴大志愿者隊伍
“馬德里志愿者”是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政府的一個公共項目,由馬德里市議會的家庭、平等和社會福利部門發起,面向全社會公開招募志愿者。打開“馬德里志愿者”網站主頁,近期志愿活動排得滿滿當當:“馬德里與你相伴”項目為老年人提供居家和社區護理服務的解決方案;“兒童周”通過各類活動呼吁父母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和陪伴;“糖尿病患者健步走比賽”希望帶動相關人群加強鍛煉……
西班牙2015年頒布《志愿者法》,將志愿服務定義為環保、社區、文化、體育、教育、國際、自然活動、災難救助、醫療和社會服務十大類。在工作、生活之余參與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不少西班牙人生活的一部分。
西班牙政府為擴大志愿者隊伍提供諸多便利。各大區、紅十字會、學校等機構都建立了志愿服務平臺,注冊和申請手續十分便捷。很多地方政府還組織專門的培訓項目,為參加志愿服務的個人提供醫療、護理、信息技術等培訓,讓志愿服務更加專業。
米格爾·馬爾科是西班牙自然保護聯盟“原生動物群及其棲息地修復組織”的一名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以來,他積極參加鳥類保護,與其他志愿者一起跑了全國很多地方,對受傷的野生鳥類進行救治護理。他還曾在荒島上觀察瀕危鳥類的生存環境,為其棲息地修復提供一手資料。馬爾科的志愿服務經歷,感動了不少西班牙人。馬爾科說,每一名志愿者都在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希望通過我們的志愿服務,讓更多人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時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這一有意義的工作中來”。
埃及——
為志愿服務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在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的尼羅河邊,穆罕默德·謝赫正蹚著沒過腳踝的河水,打撈被丟棄的塑料袋、瓶子和其他垃圾,臉上的汗珠在陽光下閃爍。謝赫是參加“清理尼羅河垃圾”活動的數百名志愿者之一。
該活動由埃及非營利機構“非常尼羅河”組織發起,旨在通過垃圾收集和其他環保活動,提高民眾環保意識、減少尼羅河污染。近幾年,該組織發起的志愿活動,已從尼羅河收集了超過11萬公斤的塑料瓶。埃及環境部官員莫娜·卡邁勒認為,志愿活動非常有效,通過在社區內開展志愿服務并發起宣傳活動,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環保的重要意義。
埃及政府對志愿服務工作進行了長遠規劃,促進全社會形成志愿服務風尚。2019年,埃及頒布了一部規范社會工作的法律,包括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和保障。在相關法律基礎上,埃及發布了“國家志愿服務指南”。2021年12月,埃及社會團結部啟動制定埃及志愿服務國家戰略,并通過舉辦研討會和座談會,匯集各方力量,參與志愿服務政策的制定。
埃及政府還成立志愿服務聯盟,以管理和整合現有的民間志愿機構,確保民間倡議和志愿服務項目的可持續性。2021年,埃及成立了新共和國青年聯盟,專注于制定志愿服務規則、支持和實施社區發展計劃。埃及社會團結部部長卡巴杰表示:“我們需要進一步傳播志愿服務文化,拓寬人們對志愿服務的認識。”
“參加志愿活動改變了我對環境的認知。”參與清理尼羅河垃圾的志愿者阿勒韋斯表示,希望通過大家的積極行動,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志愿服務,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