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子”聯動 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助推首都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北京1月7日電 (尹星云)1月6日下午,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柯文進、白文、蘇志民、屈慶超四名委員圍繞“聚焦五子聯動建言資政 助推首都高質量發展”主題回答媒體提問。
據悉,“五子”聯動是“十四五”期間實現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和抓手,包括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進行“兩區”建設;發展數字經濟、打造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京津冀協同發展。
委員圍繞“五子聯動” 結出豐碩成果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柯文進介紹,根據“十四五”規劃要求和北京市委的重點工作,在去年北京市政協的十個重點議題中,有六個議題是圍繞著“五子聯動”的,分別是數字經濟方面的議題、“兩區”建設方面的議題、國際消費中心方面的議題、京津冀三地主席會涉及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議題,還有一些是優化營商環境、科技創新的議題。去年,北京市政協組織廣大委員深入到北京的方方面面,深入地調查研究,并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意見和建議。在委員們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議政性常委會、議政會、主席議政會和相應的一些專門協商會議,圍繞著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建言獻策。
“應該說,這一年經過委員們履職盡責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去年圍繞著‘五子聯動’方面我們結出了非常豐碩的成果。”柯文進介紹了成果,包括形成了10份左右綜合性報告,提出了很多綜合性的建議;通過“五子聯動”開展的履職活動,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建議形成了將近100篇的《諍友》報送北京市委市政府,幫助政府推動工作;形成了近200份圍繞“五子聯動”的提案。
另外,委員們圍繞著“五子聯動”提出的一些相關意見、建議轉化成了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比如去年出臺的關于推動數字經濟、“兩區”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相關文件中,都廣泛地吸收了委員很多很好的意見。
多角度發力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圍繞著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北京市政協委員、龍信數據(北京)有限公司龍信數據研究院院長屈慶超提出了建議。
“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要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因為我們科創的建設要面向前沿技術,北京正在打造一批新興研發機構;我們還要面向全球競爭,解決關鍵技術的‘卡脖子’問題。所以我們要在原始創新上加大力度,解決更多的從0到1的創新。”屈慶超建議,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要緊扣首都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要構建政、產、學,就是多類創新主體相互協作、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讓這個生態體系成為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沃土。
同時,他還認為,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要發揮好政府、市場的作用,人才也很重要,“人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圍繞著科創中心要建設高水平的人才高地,人才應該是多層次的,不同類型的人才,要有一個多層次的人才體系,共同來撫育我們的創新生態。”
“五子聯動”中“兩區”建設加速
“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幾個關鍵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21年的工作在講兩區的時候,用到的是‘兩區跑出加速度’,這是對‘兩區’建設的形容。”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亦莊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文認為,這既是對“五子聯動”的生動實踐、真實寫照,同時從側面也說明,“兩區”的優惠政策,正在逐步發揮作用,才會有加速度。
“我來自于亦莊投資,是亦莊的市屬國企,是一個平臺建設企業,要從‘兩區’優惠政策角度來看,我的感受應該是疊加的,既有我們的企業對‘兩區’政策的感受,也有我們企業打造平臺之上的這些吸納、引入企業對‘兩區’政策的深刻感受。”白文介紹,亦莊投資打造了36個平臺,吸引了4321家企業,這些企業的業績在去年形成的產出超過1500億,稅收過百億,“兩區”政策在企業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從36個園區來看,我舉一個生物醫藥園區的例子,不光是在政策上拉動,同時依據政策打造了一個微循環的小生態,也就是從產業空間大技術支撐,再到管理支撐、人才支撐、政策支撐,這樣一個小的循環,拉動了超過300家的孵化,也逐漸形成了孵化、加速、產業特色園這樣一個閉環的狀態。”為此他深有體會,并提出建議,下一步“兩區”建設過程中,希望“兩區”的政策能夠更加精準、更加精細關注到這些特色園區,讓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在特色園區當中形成生動的實踐。
要讓更多本土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一輕主要是服務咱們百姓,涉及到的民族品牌比較多,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促進非物質文化和老字號的傳承發展,留住城市歷史的文脈,作為我們國有企業服務圍繞著品牌的發展,這些年有過輝煌,也有過沉寂。”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蘇志民認為,老字號、民族品牌要解決好傳承、創新和發展這三者的關系。傳承是基礎,創新是手段,發展是目的,不傳承不行,創新是最難的,能不能創新最后用發展才能檢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看來,主要是需求側在倒逼供給側必須改革。我們這些老字號、老品牌沉寂之后想要發展,必須要圍繞著傳承、創新和發展來做文章,不能靠政府總是給減免稅收,那不是目的,那樣發展不起來,必須要面對市場”蘇志民說,從一個地域性品牌到區域性品牌、到全國性品牌,未來要到國際化去,得有這種勇氣。要有匠人匠心才能做好民族品牌,唯有匠人匠心才能發展好民族品牌,所以要用心干。
蘇志民認為,提高北京國際化消費水平,要讓更多本土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消費舞臺。同時,品牌和文化要深度融合。另外北京還要圍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發展會展經濟。此外,也應提倡結合北京超大城市特點,重視服務民生的產業高端化發展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