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美麗生態畫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2021年,我省聚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兩山七河一流域”為主戰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統籌“全生態”治理,把握減污降碳總要求,科學施策,筑牢生態屏障,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萬物越來越和諧。
構建綠色空間
冬日,太行山上松柏蒼翠,黃河岸邊天鵝起舞。生態文明建設讓我省重現了萬木并秀、琉璃千頃的風光。
2021年,我省持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著力構建黃河和黃河流域生態防護屏障、環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中條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屏障,控制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強化太行山水源涵養、燕山—長城沿線防風固沙功能,生態修復治理取得積極進展,形成厚實舒美的綠色屏障。
國土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2021年,我省爭取46.62億元國家資金,科學實施營造林519.58萬畝,超額完成500萬畝目標任務,人工造林上圖面積位列全國第一。印發《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全方位指導草原修復治理工作,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9個百分點。全國“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等級為“工作突出”,進入“第一方陣”。緊扣“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總要求,完成90萬畝國家森林撫育項目,啟動65萬畝省級森林撫育項目,措施一體補齊蓄積短板。深入開展森林城市、美麗鄉村建設等行動,推進3市、16縣創建森林城市,建成森林鄉村837個。同時,布局實施24萬畝太忻經濟區造林工程,啟動實施太原市汾河上游國土綠化項目,綠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2021年,我省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和坡耕地治理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帶動社會力量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完成576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重點推進汾河干流生態治理工程18項,治理河長197公里;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區13.5公里先行示范段主河床整治工程、生態景觀綠化工程全部完成。
一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設立黃河實驗室,開展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清廢行動”和尾礦庫環境治理,加快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樣板。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同時發力,全年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71.3%以上,提前達到“十四五”目標任務。制定空氣質量鞏固提升2021年行動計劃,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治理力度,PM2.5年均濃度達到39微克/立方米,首次進入“30+”,11市NO2年均濃度首次全面達標。
推進綠色生活
從公益林到周邊鄉村,這幾日山西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動物救護站站長薛紅忠分外忙碌,“冬天,我們不僅要保護救助野生動植物,還要和護林員一起巡林防火。工作近40年,這里的山梁溝壑都刻在我心里?,F在,全方位的保護措施讓我們歷山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來這里放松身心的游人也越來越多。”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我省以生態省建設為抓手,以開展資源監測為基礎,以強化天然林保護為首責,以打擊違法破壞生態資源問題為震懾,實施依法保護、系統保護、重點保護,全面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生態功能更完備、生態成色更濃厚、生態根基更牢固。2021年,我省深入開展森林督查和打擊毀林專項行動,查處案件3090起,恢復林地2076公頃;排查發現河湖“四亂”問題1154處,完成整改1132處;制定《山西省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實施方案》,為我省嚴守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提供依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數量為歷年之最。
近日,100多只遠道而來的天鵝在新絳縣汾河生態公園“安家落戶”,成為生態公園中一道亮麗風景,引來眾多居民觀賞。
一年間,我省林長、河長、湖長,“三長”的五級組織體系“全面見效”,科學劃定管護網格對自然資源實施網格化管護。3.37萬名林長、17675名河湖長覆蓋全省所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林長+”“河湖長+”的模式形成強大保護合力,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同時,我省還不斷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生態保護活力,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升生態保護成效,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發展。全省88%的野生動物種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30余種植物、17種鳥類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紀錄,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域不斷擴大,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做強綠色經濟
“別小看這些,那可是村里的‘聚寶盆’。全村1500畝連翹,去年就收入600多萬元?!闭驹诖孱^,望著不遠處山坡上連片的連翹,翼城縣南梁鎮北坡村黨支部副書記解永強笑在臉上、樂在心里。近年來,該村在退耕還林坡地種植了連翹,發展鄉村旅游,村旁的山更綠了,村民的日子也更好了。
林草資源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潛力所在。我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多渠道創造生態產品,因地制宜依托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生態市場、生態補償等生態經濟轉化模式,做好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構建綠富同興產業體系。2021年,林草一產產值310億元、總產值達到560億元。
全鏈條產業增值效益不斷顯現,綠水青山的經濟優勢高效發揮。去年,我省生態扶貧PPP項目兌現資金10.86億元,五大項目聯動惠及55.96萬群眾增收12億元;示范推廣核桃低產林改造、大果榛子良種栽培、仁用杏提質增效技術,并通過200萬畝經濟林提質增效,帶動全省1960萬畝經濟林達產22億公斤。種苗花卉和林下經濟協調發展,育苗115萬畝,培育花卉7600畝,立體發展林下經濟520萬畝,“善融商務平臺”林特產品館交易額位列全國第三。
森林康養和碳匯交易穩步推進。融入康養山西,我省國家森林康養試點達到96家,交城山森林康養基地步入實質性運行階段。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落實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專班部署,完成達峰目標等核心指標測算。緊扣“雙碳”目標,制定《山西省林草領域生態系統碳匯鞏固提升實施方案》,婁煩縣15萬噸碳匯量獲準入市交易,為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探索路徑。
試點先行,全面激發綠色發展動力和活力。我省編制完成沁源花坡草原和沁水示范牧場試點方案和試點規劃,致力打造全國一流草原生態休閑旅游勝地。選擇4個市縣推進公益林抵押貸款試點,發放貸款980萬元,經驗入選全國《林業改革發展典型案例》。推動建成全國首個省級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互聯網服務平臺,有力推進污染責任由政府買單轉向由環境污染損害責任主體和第三方承擔的轉變。
一項項措施鏗鏘有力,一個個成果驚艷喜人。2021年,我省聚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藍圖”精準施工,奮力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變成鮮活的實踐。新的一年,我省將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和路徑,促進資源轉型、綠色發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努力打造生態脆弱區、資源型經濟省份生態省建設“山西樣板”。(記者張麗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