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健康指標全國領先
本報訊(記者 孫樂琪)家庭醫生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為“片兒醫”,他們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便捷、精準的醫療健康服務。
據市衛健委數據,2021年,本市基層衛生健康服務交上了一份優良的成績單。全市650個無醫療機構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衛生室或社區衛生站建設,動態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建設完成100個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專病特色科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開展藥品需求登記服務,為5934名患者登記用藥需求;100余家二三級醫療機構為基層優先提供號源,居民基層首診率達51.9%;家醫服務重點人群簽約率保持在90%以上,向慢性病患者提供長期處方服務375.7萬人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36.4%,健康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通過簽約服務,居民和家庭醫生團隊建立起穩定的服務關系,這對于應對老齡化、疾病譜變化以及構建密切和諧的醫患關系至關重要。
“居民認可了,我們就有存在感和價值感。”豐臺區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書記、主任陳應軍展示了一幅圖畫:5位“全副武裝”的“大白”緊緊團結在鮮紅的旗幟前。這是疫情期間,一位居民有感于基層醫務人員的辛苦付出,送來的親筆繪制的禮物。
陳應軍介紹,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門診量穩居全市各社區首位。目前,中心有家庭醫生簽約居民40005人,居民簽約率達35.9%,其中老年人16550人、簽約率達91%,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加精準、更具個性化的服務。中心率先利用“互聯網+醫療”技術建立“健康大腦”智能監測云平臺,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可視化、精準化。
“這些醫務人員值得信任、愛戴和贊揚,對他們存有萬分感激之心,謝謝!”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王家園衛生站站長劉紅霞、護士長趙霞帶來了一沓居民發來的感謝信,里面寫滿情真意切的謝意。一封封感謝信背后,是一個個溫馨的醫患故事:中醫專家治好了老先生痛苦的帶狀皰疹;送醫上門解決了糖尿病患者疫情期間沒法住院的困境。社區醫護人員“小病善治、大病善識、急病善轉、慢病善管”,幫助居民實現了“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