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河北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52.3億立方米
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葉子廣場東側的水面上,數百只白色的精靈小天鵝在這里嬉戲。 劉洵攝
人民網石家莊3月21日電 “過去河面窄得像閃電一樣,這兩年地下水漲了,灤河河面寬了,轉彎處都連成一片了。”站在灤河神韻濕地公園的觀景臺上,濕地管理區管護隊長劉志哲,指著變“胖”的河道解釋著。
近年來,隨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的開展,沽源縣累計退減水澆地2.5萬畝,壓減地下水開采1080萬立方米,這相當于節水了一座“閃電湖”。
河北省是全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2014年,國家認定河北省超采區范圍近7萬平方公里,涉及127個縣(市、區),年超采量59.7億立方米。
2014年,按照中央部署,河北省作為試點省份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北省委、省政府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出臺了全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施意見、考核與問責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頒布和修訂了《河北省節約用水條例》《河北省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河北省地下水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全力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探索形成了“節引調補蓄管”綜合治理新模式。
“節”就是采取地下水取水總量、水位“雙控”措施,以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生活節水降損為重點,大力開展全社會節水。
在石家莊晉州市槐樹鎮龍泉固村的悠閑家庭農場,昔日用來澆水的壟溝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水管。“噴淋灌溉、淺埋滴管等節水灌溉技術的普及,既減少了水資源浪費,也提高了水肥利用率。”晉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說。
河北是農業大省,農業灌溉是取用地下水的大戶,農業用水占全省用水總量的60%,全省地下水供水量有75%用于農業灌溉。為此,河北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壓減地下水超采量。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效節水灌溉1400多萬畝,退耕51萬畝。利用引江引黃和當地地表水置換農業灌溉地下水,已累計擴大地表水灌溉面積980萬畝。
“引”就是充分發揮引調水工程和河道渠系的作用,盡可能多地引調江水、黃河水和本地地表水,大力實施城鄉生活水源置換和農業灌溉水源置換,最大程度減少地下水開采。
據水利部門介紹,2021年底,南水北調受水區城市建成區已全部完成城鎮生活和工業水源置換任務,江水利用量由2016年的3.6億立方米增加到23.23億立方米。在南水北調受水區96個縣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水源置換,已完成置換2172萬人,計劃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農村生活水源置換任務,讓受水區農村居民全都喝上長江水。
河北省永清縣32萬農村群眾喝上了長江水,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質量。 劉欣羽攝
“調”就是充分挖掘農業節水潛力,以旱作雨養、高效耐旱作物種植、季節性休耕等為重點,大力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減少農業生產取用地下水。截至2021年底,河北全省累計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429萬畝,推廣抗旱節水品種和配套節水栽培技術3400多萬畝。
“補”就是統籌調度外調水和本地地表水,以滹沱河、南拒馬河等主要補水河道為重點,持續實施河道生態補水,通過河道滲漏回補地下水。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盡可能地多引多調江水、黃河水,持續實施河道生態補水,回補地下水。自2014年以來,已累計引調江水138億立方米,引調黃河水58億立方米。
“蓄”就是充分利用水庫、河湖、坑塘等各類水利工程,在保證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攔蓄雨洪水,為農業灌溉和地下水回補提供水源支持。2021年河北全省大、中型水庫蓄水量比常年多19.58億立方米。以8條常態化補水河道為重點,持續實施生態補水,截至2021年,累計補水150多億立方米,形成有水河長4119公里,水面面積22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河段實現常態有水,有力推動了河湖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改善和地下水回補。
石津灌區水源地黃壁莊水庫。 河北省水利廳供圖
“管”就是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通過加強禁限采區取用水管理、嚴格取水許可審批、推動取水井關停、加強計量監控、強化水位監測、打擊非法取水等措施,持續強化地下水管控。2018年9月審批權限上收到省級以來,全省共注銷取水許可1.2萬余件,核減地下水許可水量27億立方米。對縣域范圍內取水總量達到紅線的,暫停新增取水許可。截至2021年,河北全省累計關停取水井11萬多眼。
“截至2021年底,河北省已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52.3億立方米,超采區深淺層地下水位分別同比回升5.12米、1.87米,超采區全部深層超采縣和98%的淺層超采縣地下水位實現止降回升。”河北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崔志清介紹說。
據了解,河北省今年將繼續壓減地下水超采量8.6億立方米,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60.9億立方米,超額完成59.7億立方米總體任務,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趙佳林、任樹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