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 他把技術融入了藝術
原標題:光影里 他把技術融入了藝術
在從事博物館燈光師的工作前,盧崢已經先后從事過程序員、通信設備工程師、IT產品銷售經理、照明公司技術與培訓總監等工作。畢業于同濟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他,當時可能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的工作會變成每天跟博物館打交道,為三星堆的青銅大立人、永陵的王建石像等珍貴文物提供燈光服務。
“在我看來,燈光的作用不僅僅是簡單的照亮展品,這里面更包含著藝術的成分,燈光不僅能呈現文物的風貌和特質,還能烘托展陳氛圍和創造展覽意境。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促使我轉行從事博物館燈光師工作的主要原因。”2016年,盧崢毅然辭去原有的工作,只身來到成都,開拓西部地區的博物館燈光業務。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隊
“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我對藝術是很熱愛的。”說起自己與燈光的邂逅時刻,盧崢依然難掩激動,“200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我在上海參觀了一個燈具展廳,燈光或者均勻地照在墻上,或者照在一根柱子上呈現出吸引人的對比關系。那一瞬間,我被燈光深深地吸引了,我意識到這才是我想做的工作,它是可以把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工作。”于是在那次參觀結束后不久,盧崢進入了一家國際知名的燈具公司,擔任技術與培訓總監。業余時間,盧崢還堅持了五年多學習繪畫,每年至少兩次利用休假時間去國外的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取經,足跡幾乎遍布了歐洲的著名藝術場館。
不過,真正讓盧崢從一個燈光設備提供者變成博物館燈光師的,是他看別人工作時的“干著急”。“當時,我們和華南和西南地區的一些博物館有業務上的往來,我們會為他們的燈光團隊提供燈具。但過一段時間,等他們安裝好后請我們去看,我發現有的地方就只達到了照明的效果,對于博物館空間或者文物本身來講,燈光沒能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關于“照明”與“燈光”,盧崢自己是有嚴格的界定的,在他看來,前者僅僅是把環境照亮,而后者里面包含著對色溫、光照強度、光影效果等的綜合考量,進而達到一種參觀環境的整體和諧。“當時我就在想,自己對于各類燈具有足夠的認知,加之自己本身對藝術也有熱情,為什么不干脆自己來做博物館燈光師呢?”
這個想法一旦在心里扎根,盧崢就很難讓自己在原來的工作上平靜下去。在2016年,他終于帶著自己長期的思考和滿腔的熱情來到了成都,“客觀上講,在西部地區,專門提供博物館燈光服務的機構還是比較有限的,這是我敢于來嘗試的原因之一。同時,我感覺到成都這里的博物館領導對博物館燈光都比較重視,這更是我想到成都來發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此前從事燈具市場推廣活動時,已經在西南地區的文博圈中形成了一定的口碑,當盧崢來到成都創業后,很快打開了市場,每年會為6-7場博物館臨展、改展提供燈光服務。
“博物館的燈光服務是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的,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藝術化的呈現,通過光影、明暗的變化引導觀眾感受文物的質感與美感。”盧崢表示,從事博物館燈光服務,往往一個項目會需要根據實際的文物特質、場地情況以及展陳主題反復修改方案,有時候展覽開始當天的凌晨,都還在不斷調試燈光,“比如最近剛剛完成燈光提升的永陵博物館地宮,關于燈具架設和亮度、光照強度等,我們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6次方案。”
他用技術為藝術服務
最近正在成都博物館進行“云想衣裳——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就是由盧崢的團隊提供的燈光服務。通過這樣一場展覽,盧崢向記者描述了博物館燈光師大致的工作內容。“根據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在為不同類型的文物提供燈光時是有不同的光照強度要求的,這是博物館燈光設計的基本要求。”
勒克斯(lx)是反映光照強度的單位,在絲綢、繪畫和動物標本等對光特別敏感的文物展示中,燈光的照度需要控制在50lx以下,其他對光比較敏感的文物要控制在150lx以下,而對光不敏感的文物則需要確保低于300lx,“這也是為什么博物館展廳一般比較暗的原因,由于不能把文物照得很亮,所以一般我們會通過一個相對暗的展廳環境,利用觀眾在暗環境中瞳孔的適度放大,來看清楚暗環境中較為突出的相對較亮的文物展品。”
本次“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上,有很多珍貴的服飾文物是以攤放的方式被呈現的,為了讓觀眾聚焦服飾本身,博物館提出希望光斑的形狀與服飾的輪廓保持一致的要求。盧崢坦言,“剛聽到他們提出這項要求的時候,我的感覺是做不了。因為燈具的出光光斑一般都是標準形狀的,怎么用標準形狀的燈具來符合衣物的輪廓呢?”
反復思考之后,盧崢想到了遮光板。其原理就是在照向文物的射燈下面,安裝一個刻出特定形狀的玻璃片,讓只有符合形狀的光透出來。“但這其實也不容易,因為還需要考慮距離、角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變形問題。”因此,盧崢的團隊先用硬紙板進行試驗,反復刻畫以找到一個剛好符合燈光要求的形狀,然后再聯系北京的專業公司進行加工,得到最終用于展覽的玻璃遮光板。
臨展之外,盧崢的團隊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博物館常設展的燈光提升工程中。在三星堆博物館綜合館的燈光設計中,他們運用了30多個出光角度很窄的小射燈來為青銅大立人提供照明,在盡可能避免讓參觀者受到眩光干擾的同時,呈現出一種雕塑般肅穆的質感。而在最近完成的永陵地宮照明提升中,盧崢則大量運用了光纖,“射向文物的光,要盡可能地屏蔽掉可能損壞文物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并且溫度也要盡可能低,綜合這幾個要求來看,光纖是最理想的材料,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光損傷。”
對于目前的工作狀態,盧崢很滿意,“相對來講,我們每年不用做很多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可以反復地打磨和完善,以求達到最佳效果。同時,近年來,無論是博物館還是觀眾,都對展覽的燈光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讓我對于博物館燈光師這份工作的前景有信心。”
記者點評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
燈光里有藝術的元素。正是這樣的頓悟,使一位輾轉于研發、銷售等多種崗位的中年人,下決心創業成為博物館燈光師,他想用光影變化烘托文物質感、引領觀眾感受跨越時空的震撼。
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這也是一項充滿了藝術性的工作。盧崢曾經是某世界著名燈具公司的國際培訓師團隊中的唯一一名中國人,目前也是北美照明工程學會(IES)博物館美術館照明專業委員會的四十一名委員中的兩個華人之一,應該說,他的理工科的背景賦予了他堅實的技術實力。而對藝術的熱愛,又使他能夠將照明的技術變為藝術。他可以盯著青銅大立人像設想多種照明方案,也可以為了永陵地宮嘗試多種照明設備使用。
作為隱藏在博物館展廳之后的眾多工作人員之一,早在觀眾進入前,他已經對展廳內的燈光進行了千百次的調試,從展廳到展柜、從位置到數量、從亮度到照度……他們兼具技術員的嚴謹和藝術家的浪漫。對于他們而言,光是技術的標尺,更是藝術的表達。這份熱愛,讓更多高質量的文博展覽驚艷眾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