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錢塘:技術工人擁有穩穩的幸福
從20歲到38歲,山東漢子王志強把自己最青春的年華留在了杭州,留在了鄰里社區。它位于杭州市錢塘區白楊街道,也是浙江省第一個完全由外來人口組成的社區。
王志強是這里的首批住戶。當時,他還是矢崎配件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車間操作工,如今已經成長為公司安全管理系系長。放不下對鄰里的感情,他的新房就買在社區隔壁,妻子也在社區工作。
整個鄰里社區居住人口超過1萬名,其中大部分是像王志強這樣的技術工人。據統計,錢塘區目前已有技術工人9.3萬人,作為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正是夯實共同富裕基礎的重要內涵。
近年來,錢塘區緊盯省市賦予的“打造世界級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等四大定位,著眼技術工人這一人群,讓大家口袋鼓、生活好、精神富,收獲穩穩的幸福,也讓共同富裕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構建技能提升服務矩陣
持續為技術工人“充電”
“擴中”怎么擴?技能培訓、提升學歷是關鍵一招。
錢塘區充分挖掘浙江省最大高教園區的教資優勢,支持區內企業、7所職業院校、高校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產教聯盟”,并投入5000萬元建設省級“尚+眾創空間”,孕育技術工人雙創潛能。
早在2019年,錢塘區人社局就牽頭在杭州市首推新型學徒制培訓班,探索技術工人培養新模式。
新模式,新在哪?簡單來說,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從工人角度來說,學徒在培訓期間還可以獲得勞動報酬,破解了“不想學”的問題;從企業角度來說,培訓內容與企業生產緊密掛鉤,學徒取得培訓合格證書后企業還能獲得政府補貼,破解了“不想培”的問題。
在錢塘,“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已生根發芽,蔚然成風。
比如錢塘區出臺技能人才專項獎勵政策,對新評定為高級技師、技師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00元、3000元;并將“錢塘新區首席技師”“錢塘新區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和“錢塘新區工匠”提名獎獲得者分別納入區F類、G類人才,按規定享受相應住房補貼、購車補貼等優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區內高技能人才中已認定F類人才1164人、G類人才538人。
“以我們公司為例,目前已有超過40名技術骨干成功拿到‘國家級技師證’并入圍杭州市緊缺人才庫,10余名青年工人成功申報‘金領工人’‘錢塘工匠’,張曉剛、賈君芳兩名員工獲得杭州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他們的榜樣作用激勵更多職工走上了技能成才之路……”杭州世寶汽車方向機有限公司工會主席邵華自豪地說。
提升教育資源保障力度,
讓技術工人生活無憂
子女上學難、無人照看,這曾經是困擾不少技術工人家庭的難題。
如何“破題”?錢塘區聚焦就學痛點,強化普惠制、均衡式教育資源供給,近3年來投入約11億元用于學校建設。特別是2021年,全區中小學接納義務教育段隨遷子女23847人,技術工人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率從72.65%大幅提升至90%以上,數據位居杭州市前列。
錢塘區堅持5年推出學生暑期托管服務,得到廣大技術工人的紛紛點贊。“我們夫妻倆都在廠里上班,暑假孩子自己在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暑期托管服務切實解決了我們的難題。”包括幸福河小學四年級這名學生家長在內,已有超過5000人次的技術工人子女享受到了這項暖心服務。
正如王志強所說,在鄰里的生活是幸福的。
他掰著指頭數給記者聽,從八人間升級到四人間,甚至配備夫妻房,方便已成家的員工;以前只有一臺風扇,夏天每到半夜會被熱醒,現在都安上了空調;社區還安裝了2000多套智能出入系統,讓新來的年輕人住得更加安全……
提到技術工人的獲得感,該區鄰里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敏華的感受更加真切。作為社區“大管家”,張敏華從成立的第一天就在這里工作,連續17年的除夕夜她都留在社區,與住戶們一起準備年夜飯、迎接新年。“我算了下,當年孩子在這里出生的第一批住戶,今年他們的娃要參加高考了。”
眼下,一場“蝶變”正在鄰里社區發生——以“藍領公寓社區化,技術工人市民化”為導向,錢塘區集全區之力,會同10余個部門梳理出28個子項目,為鄰里社區編制了一份未來社區一體化方案,打響“奮進在錢塘,安居到鄰里”的共富“金品牌”。
比如,在鄰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嵌入式幼兒園。張敏華介紹,幼兒園的功能平面圖已經完成,初步規劃5個教室,可容納100多個孩子。“幼兒園的設立對社區居民來說是一件大事,計劃今年就開始招生,讓孩子‘陪爸媽上班’、父母‘陪孩子上學’早一點成為現實”;再比如,在鄰里中心加裝10部電梯,實現中心電梯100%覆蓋。目前,有兩部電梯的管線遷移已完成。
“以前是造房子,現在是‘造生活’了。”張敏華笑著說,說到鄰里的未來,她眼中有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