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超七成畢業生留蘇 城市和人才如何互相成就
眼下進入春季招聘季,當很多同學還在為找工作發愁時,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大四學生付彥已接到來自山東、浙江、江蘇4家企業拋來的“橄欖枝”。是去離老家河南更近的北方,還是留在南方“闖”?在對比城市發展水平和產業潛力之后,他最終與常州一家通信公司簽訂了意向書。
付彥的決定,也是越來越多江蘇高校畢業生的選擇。記者近日從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獲悉,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為60.1萬人,登記就業地區的畢業生共計45.8萬人,其中江蘇省有33.8萬人,占73.75%。2019年以來,留蘇畢業生比例一路上揚。
去年我省留住33.8萬高校畢業生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臨床專業2021屆畢業生嚴敏,如今就職于無錫市錫山區安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外科,疫情防控工作之外跟著帶教醫生看門診。“我雖然是安徽人,但是父母都在無錫工作,加上求職期間省內招聘信息更多,我還是比較堅定要留下來。”實地考察了省內多家醫院后,她選擇無錫作為就業的“第一站”。僅在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88%以上的2021屆畢業生選擇留在江蘇。
2019年以來我省高校畢業生留蘇比例一路上揚,畫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曲線。與此同時,更具風向標意義的名校畢業生留蘇人數也呈逐年遞增態勢。以南京大學為例,2021屆畢業生共8861人,留在江蘇的有3029人,占比49.57%,2020屆的這一比例為45.45%,其中,1999人留在南京。
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分析發現,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依舊保持一些原有特點,比如省內及國內一線城市依然是就業首選地,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仍然是求職熱門。一些新變化也引人注目,比如,隨著就業競爭加劇,不少學生傾向于通過提升學歷和學校層次增加就業砝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眼光投向了靈活就業這一渠道,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率從2019年的2.9%提升至2021年的8.67%。
另據統計,留在江蘇的畢業生中,到蘇南就業占63.90%,約21.6萬人;蘇中就業15.68%,約5.3萬人;蘇北就業20.42%,約6.9萬人。“截至去年年底,南京已吸納2021屆畢業生12萬余人,蘇州11萬余人。”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胡建平介紹,留蘇就業的畢業生中,南京有約7.98萬人,蘇州有6.58萬人,第3位的無錫有3.39萬人,緊隨其后的南通、常州都在2萬多人。
2021年從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畢業時,汪蕓有著清晰的就業目標,“城市對我來說是第一位,我想留在有認同感、歸屬感的地方;行業則是第二位,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薪資是第三位,畢竟要養活自己。” 求職期間,她把就業目標鎖定在最喜愛的南京,最終選擇在南京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公司做新媒體。
“在我們的調研中,薪資待遇已經不是大多數畢業生的首要關注,他們更關注未來的發展規劃和平臺。”在胡建平看來,城市引才人數多寡不均的背后,既有城市產業結構分布的客觀原因,也與學生就業心態有關。“年輕人在選擇城市時,也更加注重城市的綜合表現,比如交通位置、生態環境、政策制度、城市文化等,這些都影響著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流動背后是城市的競爭
去年7月,24歲的秦瀚文從東南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畢業后,回到家鄉入職鹽城市國投集團。“其實當時已經拿到上海市選調生復試資格,還收到南京一家企業的錄取通知書,經過綜合考慮,鹽城國投集團的崗位與我的職業規劃最為契合,這是我特別看重的。”
除了25萬元的優渥年薪,秦瀚文還列舉了一系列留在鹽城的福利:每月2000元生活補貼,1500元租房補貼,5年內在鹽城購房的話,還將一次性獲得一筆20萬元的購房補貼……“身邊不少和我一樣選擇到鹽城就業的畢業生都感慨,在這個城市工作有盼頭,生活有甜頭,比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要高。”秦瀚文說。
畢業生用腳“投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經過四載甚至更久的朝夕相處,學生與大學所在城市之間的黏度很高。如何用好“近水樓臺”招引優勢?越來越多的城市高調加入到“留人”的隊列中。
去年“搶人”大戰中,鹽城表現頗為亮眼:引進南京大學、東南大學2所高校畢業生均超過100人,分別位于2021年南大、東大畢業生省內就業分布地區排名第三、第四位,在全國也分別處于第七位和第六位,均創歷史新高。
“其實從城市發展能級和高校等資源來看,鹽城的人才競爭優勢不夠充分,因此在制定政策的前期,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走訪,反復對比,最終拿出的‘黃海明珠’人才計劃無論從覆蓋面還是力度上來講,在長三角中心區都頗具含金量。”鹽城市委組織部人才處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根據這項人才計劃的具體部署,從去年開始,鹽城啟動實施“優秀畢業生匯鹽”“萬千學子聚鹽”行動和“駐鹽高校留鹽”行動,最高給出40萬元的購房補貼、3000元每月的生活補貼、1500元每月的租房補貼。
記者采訪發現,大多數畢業生在選擇就業首站的過程中,不再僅僅看重戶籍、薪酬等傳統衡量標準,而是更多考慮在這座城市有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和“成長空間”。
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張澤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光學工程2021屆博士。求職期間,他曾收到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珠海等地遞出的“橄欖枝”,最終他選擇了在全球光纖通信領域排名靠前的中天科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南通在光電顯示器、光制造(檢測)領域均具備較好基礎和廣闊發展前景,產業集群活躍,城市宜居宜業。”張澤霖認為,南通就是他心中的NO.1。
在這道“雙項選擇題”中,城市的思路也在向“供需對路”轉變。
去年南通出臺人才新政3.0版,建立從大專到博士后的綜合補貼(生活津貼)體系,去年以來,市區共計補貼1.3萬人次,補貼金額達1.2億元。南通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封春晴列了一組數據:去年,南通全市共吸納新增參保高校畢業生45690人,其中研究生1973人、本科生20280人、專科生23437人。“普通本科生和專科生占到來通就業畢業生的95%,因此,拿出覆蓋面更廣的普惠性政策很有必要,也能為南通城市發展吸引方方面面的人才,特別是為制造業發展補充年輕血液。”封春晴說。
讓城市和人才互相成就
今年,江蘇高校畢業生預計突破66萬人。眼下進入春招季,一場“搶人”大戰在不少城市悄然打響——
近日,2022年南通市“智匯春天 云聘天下”百日百校聯合招聘行動正式啟動,將集中百日時間,面向全國200余所重點高校開展網絡招聘活動。南通今年預計將組織不少于2000家用人單位赴市外100所高等(職)院校舉辦現場招聘活動,提供各類畢業生就業崗位不少于20萬個。
3月2日,常州發布新一輪《常州市“龍城青年大學生創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計劃在三年內扶持大學生創業6000人以上,創業帶動就業1.8萬人以上,征集大學生創業項目450個以上,資助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300個以上。
給錢、給房子、給戶口……記者梳理發現,在當前激烈的引才競爭中,優惠政策已經成為聚才的基本面。在省社科聯科研中心研究員徐軍海看來,僅憑“近水樓臺”還不夠,政策優惠也只是一時之舉,而優化人才生態環境才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長久之計。他認為,靠政策更靠服務,比真金更比真心,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務環境,就要在精準化精細化服務上多動腦筋,要舍得用資源、花精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和創業過程中的堵點難題,不斷提高獲得感歸屬感,真正變“鳳凰牌”為“永久牌”。
2016年從南京某高校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研究生畢業時,楊彬的就業選擇優先排序是薪資待遇>城市>專業對口,于是,當同時拿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幾個城市的企業offer時,他毫不猶豫選擇了提供最高薪資的上海。但是3年后,較高的生活成本和看不到希望的晉升渠道,讓漸感疲憊的他選擇回到南京某研究所工作。“擇一城,終一生,工作快6年了,我會把城市變為第一位,希望能在這座城市踏實做事、安心生活。”
在新一輪的人才布局里能夠清晰發現,江蘇多個城市正把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作為一個重要戰略來抓,拉開了新一輪較量。
“突出青年友好,打響城市品牌,常州正大力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實施立體化、全景式的‘青年留常’計劃。”常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季培東說,“十四五”期間,常州將引進超10萬名大學生,建設人才公寓10萬套、創客空間1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3年免費入住,青年驛站3個月免租,為年輕人來常州創新創業打造一個溫暖的家。
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正是進步的動力。面對朝夕相處了4年、甚至更久的熟悉的城市,是走,還是留?也是擺在每個大學生面前的必答題。
2019年從東南大學日語專業本科畢業的李曉江對就業引導比較看重。相較于男朋友找工作的“一步到位”,李曉江的工作經歷有些曲折——第一份工作是快消行業,第二份轉做互聯網運營,第三份是在線成人教育,目前在一家跨境電商公司做快時尚服飾。“如果能重來,我會用好應屆生身份,直奔最喜歡的互聯網行業,而不是在不斷試錯中校正方向。”李曉江注意到,文科生的選擇多樣,也意味著更容易把握不準方向,“如果在擇業前能更清晰地規劃職業,大學生們會少走不少彎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