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加快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6月25日,第六屆陜西國際科技創新創業博覽會在西安國際會展中心落幕。此屆博覽會聚焦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雙碳戰略,重點展示國內科技創新發展成果及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是推動科技創新合作、促進“政產學研用金”合作的重要平臺。
航天基地此次攜區內16家優秀科技型企業參加,集中展示人工智能、云計算、生物科技、大數據、衛星通信、新能源等前沿“黑”科技。展廳整體以集成電路為設計靈感,運用燈光、造型等展現方式,詮釋“集成驅動”的理念。
此外,銀河航天生產的國內首顆Q/V/Ka頻段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西安空天能源動力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航空渦扇發動機熱吹除雪車、西安藍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非接觸式表面清理設備、西安奇點融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AI眼動儀等展品讓眾人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顛覆性體驗。
厚植航天基因
產業優勢突出
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和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承載區的航天基地,目前已形成以航天產業立區、現代化多產業體系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航天基地正圍繞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及“鏈長制”工作,加快構建“1+10+13+N”創新體系,積極培育航天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鏈、人工智能產業鏈、智能終端產業鏈、大數據產業鏈、物聯網產業鏈等13條重點產業鏈。同時,還聘任了11位行業領域代表為航天基地招商大使,發揮其在產業發展、招商引資、人才引進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
在航天基地,航天產業成為航天基地吸引資源聚集、項目落地的“金字招牌”。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為代表的8家國家航天隊,以源源不斷地科研攻堅為北斗導航、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重點項目持續發揮技術優勢,為中國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借此沃土,“技術共生、能力共用、資源共享、產業共融”的航天科技轉化與融合,成為航天基地商業航天發展的前進方向。40余家商業航天企業涵蓋了火箭研制和商業衛星系統、衛星測運控管理、衛星商業化應用等全產業鏈環節,形成商業航天全產業鏈布局。
科創動能強勁
創新活力不斷
近年來,航天基地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已挖掘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1個;3家單位的4個團隊入選省科技廳2022年度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6家企業共10個項目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其中2家企業榮獲技術發明一等獎;西安航天基地眾創空間、華為云(西北)聯合創新中心、京東智能城市創新中心(西安)、陜西高新技術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已獲得市科技局2021年度A級認證。
轄區企業銀河航天是我國商業航天及衛星互聯網領域第一家獨角獸公司。其自主研發的由七顆低軌寬帶衛星組成的“小蜘蛛網”衛星互聯星座,可為地面提供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對于推動我國商業低軌衛星通信遙感一體化技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西安藍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同時掌握激光清洗技術與雙高壓清洗技術的唯一單位。以激光清洗技術的革新推動非接觸式表面清理技術邁向新高,服務國內航空航天、船舶、冶金、核工業等行業。
搭建創新載體
強化平臺支撐
今年以來,航天基地以十個科技產業園區建設為牽引,主動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總占地939畝的十個科技產業園區,將13條目標產業鏈精準導入,全力推進補鏈、延鏈、擴鏈,形成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為秦創原科技創新示范帶的發展持續賦能。目前,十個科技產業園區正火熱建設中,部分樓體已封頂。
航天基地通過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產業創新平臺、園區創新載體,為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凝聚資源、聚合力量。航天基地通過健全“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園區”的孵化體系,通過自建、參與等形式建設一批專業化眾創空間及孵化器,實現精準孵化服務。
同時,航天基地搭建“信息共享、產學研合作、科技金融服務、產業扶持政策”等多元服務平臺。與此同時,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等機制,打造創新要素聚集平臺,賦能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航天基地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國家級創新中心、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0個院士工作站。累計培育國家級孵化器、備案眾創空間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21家。
秉承創新基因,在新發展理念下,航天基地下一步將繼續整合要素資源,重點打造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不斷延鏈補鏈。推動產學研合作,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激活區域創新潛能,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當地供稿 西安航天基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