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一家三代人接力助學42年
7月26日,中伏的第一天,劉繼民冒著37度高溫來到離家幾十里的徐州市銅山區呂梁學校。作為該校校外輔導員,看到學校又在進行新的建設,他非常欣慰。42年來,他和父親、妻子、弟弟、妹妹以及后輩為這所山村學校進行了各種捐助活動。
今年70歲的“江蘇好人”劉繼民是銅山區伊莊鎮劉莊村村民。1980年,看到呂梁小學(現呂梁學校)條件艱苦,他和父親開始省吃儉用捐資助學。1994年,父親去世,他毅然接過捐資助學的接力棒,帶領弟弟妹妹每年定期向學校捐款捐物,即使家庭遇到困難也從未間斷。如今,劉繼民的女兒、侄子也加入到捐資助學的接力中,一家三代接力助學,將良好家風傳承下去。
一諾千金 堅持捐資助學
在劉繼民家里,有一個“捐資助學本”,上面記錄了42年來,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為家鄉學校捐助的近8萬元的去處。捐資助學,是劉繼民從父親那兒接棒來的“任務”。1980年,劉繼民從北京某部隊退伍后,和父親劉長久一起回鄉探親,途中專門去劉長久曾經就讀的呂梁小學進行探望。茅草房內,學生們自帶板凳坐在土坯旁認真讀書的場景,讓劉長久和劉繼民深受觸動,父子倆當即許諾一定要為家鄉的孩子們做些什么。
那時,劉長久和妻子每個月收入不到50元,但夫妻倆卻省吃儉用,省下分分角角,一個月湊足10元錢購買學習用品,再讓劉繼民騎自行車把學習用品送到離家幾十里之外的呂梁小學。與此同時,劉長久還決定,每年攢下100元,等攢夠1000元,一起捐贈給母校。
1989年,劉長久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將10年攢下的1000元捐給了呂梁小學。此后,在父親的影響下,劉繼民也加入到了捐助行列,每年和父親一起攢下1000元捐給學校,每月定期往學校送學習用品的行為也一直沒有間斷。
信守承諾 傳遞愛與溫暖
1994年初冬,劉長久因意外去世。劉繼民和弟弟妹妹4人在悲痛之余,決定承接父親心愿,把捐資助學繼續下去。“父親走了,但他想完成的心愿,我們得幫他完成;父親留下的家風,我們得傳承下去,這樣也算是盡到了未盡之孝。”劉繼民說。
在劉繼民的帶領下,他們一次性向呂梁小學捐贈了6000元,并設立了長久育才基金。同時,每年“六一”向學校捐款1000元,用來獎勵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幫扶家庭困難的學生。后來,每年的捐款數額從1000元漲到了3000元。
遇到家庭困難的孩子,劉繼民和弟弟妹妹還會單獨進行資助。在他們的“捐資助學本”上,記錄的受資助學生有千余名,捐助金額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幾年前,呂梁小學畢業生小楠多方打聽,與劉繼民取得了聯系,專門表達了自己的謝意。她至今都還記得,離校前劉繼民和妻子寄來的500元,給她稚嫩自卑的心田投進了一絲陽光,激勵她學有所成后回報社會。
三代接力 家風接續傳承
劉繼民家里的經濟條件不算好,弟弟妹妹也各有各的難處。妻子秦淑華不僅沒有抱怨,還成為了他堅實的后盾,買學習用品、做校外輔導員,把呂梁小學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看。
2019年,秦淑華因腦血管瘤被送醫救治。躺在病床上的她,還念念不忘兩件事:一是給呂梁小學匯款;二是欠下的幾千元藥費還沒付清。自妻子患病以來,劉繼民的“捐資助學本”上又多了一項記錄——朋友們給妻子治病捐的錢。“治病近4年,花了17萬元,雖然也借了很多錢,但給呂梁小學的資助,我們不能斷。”
42年來,劉家人共計資助呂梁小學8萬余元,購買的學習用品更是不計其數。如今,劉繼民已到了古稀之年,他的女兒、侄子正式參與捐資助學的接力。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繼民帶領家人用42年的時間向世人訴說著誠信的力量。“我跑不動了,交給孩子跑。父親許下的承諾和留下的家風,我們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劉繼民說。(閆峰 李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