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閑置地塊 補齊場地短板
核心閱讀
在社區街巷中“擠出”公共球場,讓廢棄礦坑“變身”體育公園,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近年來,河北省石家莊市大力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截至去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44平方米,群眾“健身去哪兒”困難得到緩解。
“好球!再來!”傍晚,河北省石家莊市體育大街與躍進路交叉口,在籠式籃球場內,一場三對三籃球賽激戰正酣。舒適的軟塑地面、嶄新的球架、躍動的身影……汗水閃耀著活力,笑容迸發出熱情,運動的魅力深入人心。
近年來,石家莊市大力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精細規劃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建設健全市民身邊的體育設施,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體育健身需求。
利用邊角地建設體育設施
結束一場較量,26歲的閆宇航抹著額頭的汗水,滿足地走下籃球場。“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籃球,但市中心想找個合適的場地不容易。”閆宇航家住長安區,免費的場地少,排隊時間長;收費的球場也不多,訂場地要幾百元,人均花費也不少。
變化始于2021年下半年。為加快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滿足群眾就近、就便運動需求,石家莊市探索利用街頭路邊空地、拆違騰退地、公園綠地、城市廣場等邊角地、閑置地,建設球類運動場地、健身步道。
附近的一片臨街市場搬遷后,一塊籠式籃球場很快建成。“以前打球得四處找場地,現在家門口就有籃球場。”閆宇航說,“約朋友打場球,痛快又方便。”
井陘礦區杏花溝公園北側,配套體育公園建設現場施工正酣。居民梁曉晨每天跑步時都要繞到這里看看施工進度,“聽說公園建成后,有籃球場、足球場,還有標準的400米跑道,我很期待!”
井陘礦區有著近百年的煤炭開采歷史,一度形成多處采煤塌陷區。其中一處煤礦沉降坑,就是杏花溝公園所在的位置。2015年,井陘礦區開始對采煤塌陷區進行生態修復,改造成集觀光健身、平衡生態為一體的濕地公園,人工湖畔鋪設了5.7公里的健身步道。“以前這里污水橫流,現在環境美了,還建了運動場、安裝了運動設施,為我們健身休閑提供了好去處。”井陘礦區武術協會會長申喜未說。
構建覆蓋全市的健身網格
橋西區時光街東側,時光公園里近來新添了塊籃球場。家住附近的馮春燕很是驚喜:“球場選的地方特別好,旁邊就是公園的小山包,有樹蔭遮擋,從早到晚都曬不著。周末游園,剛好帶著孩子練練球。”
“200個球類運動場地”選址有何考量?據石家莊市體育局局長任維維介紹,2021年下半年起,石家莊市結合城市拆違整治行動,經各區各部門推薦,初選208個場地,年底進行公示,收到群眾500多條反饋,經過匯總梳理,逐項進行踏勘落實,于今年初開始動工。
為了讓運動場地布局更合理、球場類型更豐富,石家莊市體育局專門邀請市民代表召開座談會,收集各方意見,為后續建設作參考。
在新樂市,位于城區西北部的體育公園是當地健身愛好者的打卡地。“以前這片兒沒有運動場地,想跑跑步都只能上馬路邊兒。”居民王欣說,如今體育公園里“各類運動場地應有盡有,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建體育公園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城區西北部缺少大型公園的問題,補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新樂市體育公園管理處主任蔡京育介紹,體育公園2019年建成,占地18公頃,配備32組不同功能的運動場地,滿足周邊居民的健身需求。
據了解,石家莊市通過完善場地設施布局,構建了覆蓋全市的健身網格,目前全市“15分鐘健身圈”覆蓋率達100%,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42.4%。截至2021年,石家莊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2.44平方米,群眾“健身去哪兒”困難得到緩解。
智能健身器材投入使用
今年“五一”期間,位于石家莊市建華大街與和平東路交叉口的拾光智慧體育公園正式向公眾開放。公園配備2塊標準籃球場、3塊三人制籃球場、2塊網球場以及環形跑道、兒童活動區、老人活動區等不同主題的健身板塊。這里還安裝了新一代智能健身器材,可以實時統計鍛煉者的運動數據,對運動強度和運動風險作出評估。
市民姚云峰就住在公園對面,幾乎每天晚上都帶10歲的兒子來這里活動一會兒。先跑步、再練器材,借助智能健身器材,父子倆制訂了一整套鍛煉計劃。“在兒童活動區運動完,到場邊的檢測儀上測測心率,合理安排健身計劃才能取得更滿意的效果。”姚云峰說。
38歲的郭念國是井陘礦區一名籃球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去年,小區附近新建了籃球場,每逢周末他便抽出時間,為附近的孩子提供指導。“有了場地,打球的孩子多了,我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郭念國說。除了人氣較高的籃球、足球,原本小眾的門球、網球等項目的參與者也多了起來,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指導健身者以更科學的方式進行鍛煉。
“社會體育指導員活躍在公園、社區和鄉鎮的健身場所,義務開展體育教學和項目推廣。”石家莊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主席張曉旦介紹,當前全市有各類公益健身站點4000余個,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2.7萬人,“每個站點至少配備2名社會體育指導員”。近年來協會還吸納了不少路跑、街舞等時尚運動的年輕參與者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行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2日 1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