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縣城看發展】沁縣:一筆一畫繪名城
立秋時節,走進素有“千泉之縣”“北方水城”美譽的長治市沁縣,如詩如畫的美景撲面而來。古老而文明的沁縣正擘畫新的發展圖景——聚焦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強教為先、強醫為重、強商為要,打造現代農業高地、文旅康養勝地,建設“三晉花園·水美名城”……新時代的宏圖偉業正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徐徐展開。
“一城”山水滿屏翠
沁縣縣城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站在湖邊眺望,遠處青山連綿,近處波光粼粼,“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近在眼前。
沁縣位于太行山、太岳山之間,系濁漳河的源頭、海河的發源地,水資源非常豐富,300多處天然泉水星羅棋布。西湖、南湖、北海、瘦西湖、圪蘆湖等十余個湖泊如明珠般點綴其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是沁縣發展的優勢。為此,在“三晉花園·水美名城”的目標定位上,沁縣堅持全域發展、融合發展、統籌發展的理念。
水是發展的優勢,沁縣充分發揮水系豐富、源頭活水的優勢,深度謀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爭創國家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鞏固提升千泉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久久為功實施水環境治理工程,實現了全縣域“河暢、水清、岸綠、村美”目標。
去年,沁縣邀請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編制了縣城修建性詳細規劃。今年從改善水環境開始,先做雨污分流,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流、滯蓄、凈化、回用,同步推進管線入地、道路綠化等工程。目前,沁縣縣城主干道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管線建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該項目完成后,沁縣的河會更清、渠會更凈、環境會更美。
綠是發展的底色。沁縣森林面積達到75萬畝,生態修復工程0.3萬畝,退耕還林等工程造林4.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7.39%。同時,草地面積達到38萬畝。為了讓家園更綠更美,沁縣全面啟動實施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謀劃推進高鐵和高速公路連接線通道綠化等重大項目。打算在三至五年內,建設森林鄉村218個,森林覆蓋率達到37.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使沁縣全域呈現出綠水青山、滿目蒼翠的景色。
美是發展的質感。沁縣通過建設“三晉花園·水美名城”,統籌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把沁縣建成了優水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結合體、現代都市與田園鄉村的融合體、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匯體,構建出“農工商、文旅康、產學研”新格局。
“二地”打造高品質
沁縣廣袤且肥沃的土地到處充滿生機,綠油油的莊稼茁壯成長。
沁縣“一二三”發展戰略提出清晰而準確的發展重點,打造現代農業高地、打造文旅康養勝地。
沁縣的基礎是農業,產出的沁州黃小米全國聞名,種植的高粱是汾酒的原糧。該縣以高端化、創品牌、強服務為目標,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在建設全國重要的有機食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作為沁州黃小米原產地和主產區,沁縣以發展沁州黃小米種植為切入點,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緊緊圍繞綠色、有機、地標的“特優”沁州黃小米品牌化發展,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提高沁州黃小米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為目標,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現“沁州黃小米”品牌高質高速提升。
今年,沁縣計劃發展有機沁州黃小米種植基地10萬畝、綠色種植基地20萬畝,全縣“兩品一標”沁州黃谷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有機沁州黃谷子年產達到2萬噸,綠色沁州黃谷子年產達到5萬噸。
“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的產品共有兩大系列,一是‘沁州’‘沁州黃’小米系列產品,二是以沁州黃小米為主要原料的谷之愛營養小米粉系列產品。目前銷售已覆蓋全國28個省份、200多個地級城市,終端銷售店達到1萬多個,并出口美國、加拿大等。”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陳龍說。
除了沁州黃小米,晉汾高粱是沁縣另一特色產業。作為山西汾酒集團原糧基地,沁縣高粱種植面積達到8萬余畝,遍布11個鄉鎮200個行政村,形成了“種植高粱—高粱釀酒—酒糟喂牛—肉牛養殖—牛糞有機肥還田—高粱種植”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沁縣打造現代農業高地的同時,還積極打造文旅康養勝地。縣城內,環湖旅游路寬闊平坦,道路兩邊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湖邊亭臺樓閣、雕欄林立,一步一景讓人流連忘返。“百里環湖旅游路”“水美鄉村田園游”等文旅康養工程建設,讓沁縣成為吃得安全、喝得健康、住得舒適、行得暢通、游得盡興、玩得開心、養身養心的全域旅游示范縣。
“三強”共繪新生活
沁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公元前514年設銅鞮縣開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位于縣城二郎山上的南涅水石刻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博物館,珍藏著北魏到北宋等朝代的各類造像塔、單體造像以及碑碣等近千件,堪稱我國目前最大的民間石刻館。館內建筑雕梁畫棟、錯落有致;樹木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它們與各類石刻一道,向人們講述著沁縣厚重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
“南涅水石刻是鑲嵌于三晉大地一顆璀璨的文化遺產明珠。它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既有師承關系,又有獨具特色的大膽創新,是中國雕塑史和藝術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杰作。”沁縣文物旅游發展中心曹雪霞向記者介紹。
沁縣紅色文化資源也很豐富,小東嶺東路軍高級將領會議紀念館和八路軍總部舊址這塊紅色陣地,不僅是沁縣人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教育后人的重要場所,也是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緬懷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史的意義,常常在回望與對照中更為深刻地顯現;發展的思路,往往在橫向與縱向的對比中才能更加清晰。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是沁縣人民在歲月長河中留下的濃重一筆。在新的歷史時期,沁縣緊跟時代潮流,在“一二三”發展戰略中提出以“強教為先、強醫為重、強商為要”為抓手,著力描繪新的歷史篇章。
強教為先,沁縣對全縣基礎教育資源進行重新布局,舉全縣之力辦好高中,6所鄉鎮中學全部撤并進城,建設銅川學校。因地制宜新辦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給沁縣教育事業帶來了嶄新的變化。
強醫為重,沁縣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布局,新建一個中心醫院,把縣城的醫療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共享、便民高效,為百姓創造更為良好的就醫條件。
強商為要,沁縣把招商引資作為帶動發展的長遠之策,聚焦產業轉型、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領域,謀劃推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使沁縣經濟提速、城鄉變樣,讓全縣人民就業有門、創業有路、致富有望。
水波浩渺,氣象萬千。如今的沁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美好的未來正徐徐走來。(李志江 李東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