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臺區:上線“及時雨”平臺 深化數字政府建設
讓群眾有幸福感,讓企業未來可期。在以數字產業聞名全國的南京雨花臺區,一場已延續近兩年的探索,正讓這個初心愈加篤定。
2021年1月,雨花臺區在南京市率先啟動“及時雨”政策直達平臺建設,平臺上線以來,累計填報兌現政策203項,惠及企業4258家次,直達資金8.23億元。2022年8月17日,“及時雨”民聲直達平臺上線,半個月來,該平臺總辦件162件,已辦結119件。
兩個“及時雨”直達平臺的建設,是雨花臺區將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相融合,并應用于服務企業和民生的嘗試,也是當地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實踐。
“無事不擾 有求必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面,雨花臺區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2001年,中興通訊入駐雨花,如今,當地已集聚涉軟企業3492家,其中世界500強及世界軟件百強企業18家,中國軟件百強、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及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32家。2021年,該區軟件業務收入2500億元,占南京全市的近40%、全省的約20%。
對雨花臺區來說,多年深耕軟件產業,不僅讓當地政府培養了較高的數字意識和數字素養,也讓其對全區企業、創業者和企業家有了一張清晰的“畫像”。
“雨花的主導產業是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擁有以軟件工程師為主的各類科技人才32萬人,這些科技型創業型的企業家大多是理工男,擅長鉆研技術,但有時也關注不到惠企政策。”談及打造“及時雨”政策直達平臺的初衷時,雨花臺區發改委主任朱天燕說。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各類市場主體渡過難關,尤其是讓中小微企業存活下去,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的必要之舉,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尤其重要。然而,惠企政策落實中存在政策散、流程繁、環節多、到賬難等問題。各地紛紛探索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新模式,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讓政策紅利直達企業。
“2021年南京市委1號文件提出,建立精準推送、主動服務的‘秒觸發’政策服務系統。雨花臺區打造‘及時雨’品牌,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積極探索,也是向數字經濟要活力、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的具體實踐。”雨花臺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陸瑞峰如是說。
“及時雨”政策直達平臺上線后,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了一個公開、透明、規范、高效的政策兌現及資金直達平臺,實現了“讓政策找人、讓資金直達”的目標。2021年4月初,平臺兌現首筆免申即享“新四板掛牌”獎補資金,為46家企業兌現獎補資金460萬元。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填報兌現政策203項,涉及18家部門,惠及企業4258家次,直達資金8.23億元。
“建議政策直達平臺做些改進,企業只要將公司名稱填進去,就能自動生成企業法人代碼、賬戶等信息,從而直接進入申請界面。同時,平臺也要增加建言獻策的功能,企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可以直接在上面反映。”雨花臺區委書記張連春提出優化迭代建議。
2021年,“及時雨”政策直達平臺獲評南京市“放管服”改革“十佳案例”。在張連春看來,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營造無事不擾企業的營商環境,同時在企業有訴求時全力幫助。”
傾聽民意 匯聚民智
前不久,雨花臺區“及時雨”民聲直達平臺剛上線,就接到一則求助信息。該區一名6歲兒童的父母都去世了,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兩位老人身體不好,家庭生活拮據。雨花街道花神廟社區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核實,社區為兩位老人申請了特扶金,每月800元,為孩子辦理了困境兒童補貼,每月2300元。
“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小程序就可以進入‘及時雨’民聲直達平臺,平臺包含4大功能模塊:投訴咨詢、建言獻策、進度查詢和服務評價。”雨花臺區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直觀地說,民生直達平臺就是要第一時間接受群眾的投訴咨詢與建議,自下而上解決問題,讓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區。在這個平臺上,一方面政府要及時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另一方面也讓群眾評判政府的工作效率。”張連春說。
上連黨心、下接民心,離不開橋梁紐帶。在謀劃之初,“及時雨”民聲直達平臺就承載著雨花臺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希冀。
可是,平臺的作用如何最大化?雨花臺區意識到,數字技術可以為之所用。“為進一步加強數據分析統計和信息歸集應用,我們還開發了數據統計與分析功能,全面掌握辦結數量、訴求類別、辦理時效、群眾評價等情況,力求做到解決一個問題,找準一條路經,形成一套機制;還可以對建言獻策的內容定期匯總分類、論證分析,經區委區政府審核后,對入選的金點子進行公示,給予表彰激勵。”雨花臺區行政審批局上述相關負責人解釋。
日前召開的雨花臺區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上,雨花臺區提出“打造新濱江,建設數字城”的鮮明口號。此次會議還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向群眾問計、找群眾請教、靠群眾支持、由群眾評判,為雨花高質量發展贏得最廣泛、最牢固的群眾基礎。“我們不僅要依托‘及時雨’平臺,把軟件產業、‘雙創’示范、營商環境等現有資源用好用活,也要以更加全局的眼光、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意識,堅持數字思維,聚焦數字經濟,不斷催生數字賦能、數字治理、數字服務、數字政務的跨越式蝶變,真正實現產城融合上的職住平衡、城市功能上的智慧直達、民生保障上的幸福可感。”張連春提出。
眼下,雨花臺區發起“我為雨花獻一策”征集活動,主動聽民意、解民憂,邀請廣大市民群眾為雨花發展貢獻智慧力量。在一問一答、一題一解、一來一往中,雨花臺區正在踐行著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在這個以數字產業著稱的地區,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支撐下,政府治理的傳統界域不斷突破,社會公眾多方參與、政府各部門協同共治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