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繪人水和諧新畫卷 譜興水利民新篇章
治荊楚必先治水,水利在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過去十年,湖北水利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水旱災害防御、水生態保護修復、水資源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譜寫了興水利民新篇章。
防洪抗旱工程體系不斷完善
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持續實施水利補短板工程建設,湖北不斷完善防洪抗旱工程體系。
長江、漢江干流重點河段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主要中小河流防洪標準達到10-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標準達到10-50年一遇,重點易澇地區排澇能力增加1倍,大中型泵站、灌區全面提檔升級,排灌綜合能力顯著增強。
湖北省受季風氣候影響,水旱災害多發重發,在抵御水旱災害斗爭中,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運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堅持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強化預報預警預案預演措施,建成2600多處水文報汛站點,水雨情監測網絡覆蓋全省;建立75個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實現降雨實時監控、定向預警;科學研判雨情水情旱情趨勢,及時調度水庫、湖泊預泄預排、削峰錯峰、調水補水,防災減災成效顯著。
湖北成功戰勝2016年、2017年、2020年、2021年發生的4次流域性和區域性大洪水,成功應對2012-2014跨年大旱、2019年伏秋連旱,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支撐。
2022年下半年,湖北持續高溫少雨,出現1961年以來最嚴重氣象干旱。該省落實“一地一策”“一庫一策”,綜合運用“蓄、引、提、調、放”等有效措施滿足生活生產用水需求,最大程度減輕干旱影響和損失,確保了人畜飲水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
河湖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常態化、規范化推進河湖“清四亂”,拆除碼頭143個、騰退長江岸線42公里,保持高壓嚴打態勢、重拳出擊非法采砂……湖北以河湖長制為依托,強化重點攻堅,河湖面貌整治一新,有力保障了“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全省3.8萬名河湖長、3000多個聯系單位納入河湖長制責任鏈,率先建立了河湖長制考核評價、履職通報等機制,河湖長掛帥出征、解難補坎。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強化工程措施,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提升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切實維護河湖健康生命。
“十三五”期間,落實中央和省級資金23.89億元,對重點河湖水系和區域實施水生態修復治理及水系連通建設。武漢百花湖、張畢湖、內沙湖、大冶尹家湖等經水生態治理后,水草豐盈、清澈見底,水質由之前的Ⅴ類或劣Ⅴ類,提升至Ⅲ類以上,湖泊生態功能得以恢復。
大力推進武漢、襄陽、咸寧、鄂州、潛江等5個國家級和宜都、黃州、洪湖等13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建立了地方政府主導、水利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初步構建了該省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為推進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樣板。
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及“回頭看”交辦的17項問題全部按期完成交賬并通過驗收。按照全省三年(2018-2020年)分工方案,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如期完成了水利各項攻堅任務。
農村水利建設全面提升
前不久,湖北5個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同時開工,均為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工程,涉及孝感市、當陽市和十堰市鄖陽區,項目建成后,將有109萬人實現飲水安全升級。
一滴安全水,窺見大民生。湖北省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發展城鄉一體化、規模化供水工程,用大水源、建大水廠、鋪大管網,是持續穩定長久地保障農村飲水安全的有效途徑。截至目前,湖北省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和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例分別達96%、95%和78%,處于全國第一方陣。
灌區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保障工程。湖北持續推進大中型灌區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大中型骨干為主、小微為輔,灌排自如的農田灌溉排澇體系,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據統計,該省已建成大型灌區40處,中型灌區494處。
2012年以來,湖北對220處大中型灌區實施改造,累計整治骨干渠道1.08萬余公里、改造骨干渠系建筑物1.1萬余處。大力開展小農水項目縣建設124個,建成塘堰、泵站、水閘等小型農村水利工程160多萬處,新增滴管、噴灌、低壓管灌等高效節水面積117.4萬畝。農田灌溉保證率由40%左右提高至65%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8提高到0.533,新增糧食生產能力9.75億公斤。
同時,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灌區建設管理。注重灌區與美麗鄉村、園林城鎮建設相結合,引丹灌區創建的“百里生態丹渠”聞名遐邇,漳河水庫灌區一碧千里讓人流連忘返,東風渠灌區普溪河渡槽如人工天河飛渡于田野之間……一大批農村水利工程,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靚麗風景線。
湖北正加快建設“荊楚安瀾”現代水網,扎實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繪就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推動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建設成勢見效,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