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鋪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新畫卷
近日,“華北明珠”白洋淀喜事連連,全球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安家,消失多年的“土著”鳑鲏魚回游……白洋淀實現從靜態美到動態美,一幅人、水、鳥、魚和諧共處,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呈現眼前——
“鳥中大熊貓”安家落戶
“快看,青頭潛鴨來啦!”近日,雄安新區白洋淀南部水域附近的一處荷塘,一群小青頭潛鴨正在學游泳,吸引了眾多游人。
近日,在白洋淀煙波浩渺的水面上,出現了一群活潑可愛的青頭潛鴨幼鳥,跟隨著“父母”自由自在地游弋嬉戲。它們褐色的羽毛、白色的肚皮,與白洋淀的葦綠荷紅交相輝映。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處處長劉洵用相機快速拍下這珍貴的畫面。
青頭潛鴨是雁形目鴨科,屬鳥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30多年前,它們還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種群,數量以百萬計。但是由于棲息地環境的破壞,這種對水質要求嚴苛的鳥類,種群數量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急劇下降,目前全球僅余1000只左右。今年5月下旬,河北省林草局在對白洋淀濕地鳥類進行監測時,發現了10余只青頭潛鴨成體。
“野生鳥類被稱為地方生態系統的‘晴雨表’‘環評師’,白洋淀每一個新增鳥種的記錄,都能反映出白洋淀生態環境的好轉。”劉洵說。青頭潛鴨對遷徙和棲息環境極其挑剔,被稱為“鳥中大熊貓”,水質如何、氣候怎樣,水草是否豐茂、食源是否豐富,都是它肯不肯經停、能不能駐留的重要因素。
“而現在,它們在白洋淀不僅安了家,還生了崽。”劉洵說,青頭潛鴨“戀”上白洋淀,是在用“腳”為雄安新區藍綠交織的生態底色投票。
一度消失的鳑鲏魚歸來
近日,多年不見的鳑鲏魚出現在白洋淀,漁民們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老友一樣驚喜:“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水質變好了,消失數十年的鳑鲏魚自然而然回來了!”
鳑鲏魚是白洋淀原生的一種小型淡水魚,有著亮麗的體色,對水質要求很高,對生存、繁殖的環境要求較為苛刻,是自然水域中清潔水體的指示魚種之一。
經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監測發現,目前白洋淀魚類已恢復至46種,鳑鲏魚、龍虱、青鳉、銀魚等土著魚類紛紛重現白洋淀,較雄安新區設立前增加了19種,白洋淀魚類生物多樣性已達到高級別水平。
5年來,雄安新區推進了三期白洋淀生態清淤工程,治理魚塘420個,拆除圍堤圍埝200余公里,帶動修復淀區水域面積240余平方公里。據介紹,雄安新區下一步將結合百淀聯通、鳥島建設和淀區底泥治理,統籌實施第四期生態清淤工程。
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前所未有
隨著白洋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魚蝦成群、水鳥翔集的生態美景再次顯現,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格局。白洋淀鋪展“城淀相依,共生共融”新畫卷。
為了讓更多的鳥類“落戶”,雄安新區在白洋淀劃定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其中大陽鳥島、木棧道、十里荷香、慶洋鳥島、沙洲鳥島5個棲息地為絕對控制區,藻苲淀鳥類保護帶、桃花島鳥類野化中心為相對控制區,府河、孝義河河口濕地也進行了細化分區。
安新縣自然資源和保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2023年4月底前,完成大陽鳥島棲息地建設,同步完成青頭潛鴨、大鴇、灰鶴三種旗艦物種棲息地劃定。
在白洋淀一些淀中村,一些過去的獵鳥者銷毀了家里的捕鳥網,成為民間護鳥志愿者。雄安新區護鳥志愿者隊伍已超兩千人;淀里過去大魚小魚一網打盡的“絕戶網”不見了。
近日,保定市河長辦與雄安新區規建局,高陽縣、清苑區、徐水區河長辦與安新縣河長辦分別簽訂跨界河流“聯席聯巡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統籌推進潴龍河、孝義河、府河、唐河、瀑河、漕河等6條主要入淀河流流域管理保護和協同治水護水等工作,共同守護一淀清水。
京津冀觀察
攜手共護實現“華北明珠”動態美
高源
“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安家落戶,消失多年的“土著”鳑鲏魚逐漸回游……隨著白洋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魚蝦成群、水鳥翔集的生態美景再次顯現,“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美麗畫卷悄然鋪展。
作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不僅滋潤了京畿大地,更對華北地區的氣候起著調節作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淀區夏日葦綠荷紅、逢冬堅冰如玉,“十里煙波浮淀鷗”,可謂“夢里水鄉”。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工業快速發展、污水排放增多,淀區面積持續縮小,陷入干淀和污染的惡性循環之中。多年以來,盡管河北省對白洋淀的治理工作從未間斷,但水是流動的,一地一域的治理很難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白洋淀地處“九河下梢”,生態攻堅戰勢必要從全流域“一盤棋”出發,以協同共治求治理實效。從生態補水,多水源聯合調度為白洋淀“解渴”,到科技賦能,開辟生態清淤工程BIM應用治污,再到興建護堤,一批批防洪主體工程陸續建設完成……補水、治污、防洪“三位一體”新思路協調推進,淀區生態恢復的梗阻逐漸打通。如今,白洋淀全域還清,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野生魚類恢復至46種,水域面積達到290平方公里以上,“華北之腎”的代謝功能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復原。
生態恢復只是開始,要想留住來之不易的“一淀清水”,仍需鞏固保護成果、堅守保護紅線。不久前,三地生態環境部門聯合簽署“十四五”框架協議,在舊有協議執行的經驗基礎上,三地還將加強水質保護、推進流域治理,完善重點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著眼未來,在做好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的同時,也要防患于未然,持續做好外源污染管控,內外共治、標本兼治、治補并舉,確保水質穩定達標,不走回頭路。隨著各項舉措緊鑼密鼓推進,相信白洋淀的水將更清、岸將更綠,從“靜態美”走向勃勃生機的“動態美”。
“白洋淀的水清了,各種鳥類都回來了。”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技藝傳承人一邊駐足感嘆,一邊用極具本土特色的蘆葦畫記錄今日的淀泊風光。白洋好,春景幻若仙、夏景更壯觀、秋景最堪憐、冬景有洞天,攜手共護“華北明珠”,其波光也必將潤澤華北大地。
筑牢白洋淀上游生態保護屏障
8條生命之河清水長流綻芳容
本報記者 豐家衛 通訊員 胡珊珞
“保定市大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之前,河道臟臭、閘壩破舊,邊坡雜亂、道路狹窄,是一個充斥著臟、亂、差的地方。現在治理完成之后,整個大水系面貌煥然一新,河道邊經常有許多市民在那里駐足觀望、休息鍛煉,素有‘環保鳥’之稱的白鷺經常飛過河道,在兩岸棲息嬉戲。”近日,徜徉在河北保定市蓮池區南堤路(馬拉松賽道)北側左堤公園的慢步道上,中鐵十六局集團保定市大水系建設項目經理彭萼輝介紹。
河北保定市是京津和雄安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源自太行山的8條生命之河,經過保定市流至雄安新區,滋養著“華北明珠”白洋淀。今年2月,保定市大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也是高標準推進白洋淀上游流域綜合治理,打造拱衛首都和雄安生態綠色屏障的又一個有力舉措。
項目主要對黃花溝、府河、一畝泉河、護城河等8條河流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提升,包含風谷智慧休閑公園、帶狀公園、馬拉松賽道、生態河道等景觀工程。項目秉承“治水”與“治城”相結合的理念,堅持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安全、生態、有韌性的水系景觀。
行走在濱河公園的慢步道上,由透水磚、透水混凝土鋪成的路面,雨水可以直接滲入地下,回補地下水。河道兩側一排排外觀精美的鏤空“大石頭”格外引人注目。彭萼輝告訴記者,為了豐富水生態的生物多樣性,施工中將改善水生態與防洪排澇兼顧,項目建設將傳統的砌筑護坡改為混凝土預制的生態框,并以施工現場的碎石和沙土作為填充物,“這種生態框不僅抗沖刷能力強、不易被腐蝕、外形美觀,還方便魚兒、水草等水中生物在這里安家。”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個淀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對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被譽為“華北之腎”。“只有把白洋淀上游生態環境治理好,才能保護好白洋淀。”彭萼輝介紹,在保定市大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建設者精心做好每一處細節,在花草種植過程中,一張張猶如大網與土壤結合的綠色覆蓋物,全部采用的是生態植生毯和生態多孔纖維棉,每塊磚、每個孔、每層砂石都有特定的涵養生態、凈化水質用途,在防風、固土、保溫的同時美化環境,將水資源利用最大化,播撒的種子也能更好地生根發芽。
據介紹,目前,保定市大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的河道涉水工程基本完工,通過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完善防洪體系,將成為保定市防洪安全及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通過西大洋水庫、王快水庫、南水北調補水,實現清水長流、活水繞城,并經府河補水白洋淀,改善白洋淀水質。“施工中通過拆除違建、清理淤泥、加高加固河坡等措施,最大限度保障河道過流,防洪排澇標準滿足20年一遇。”彭萼輝說。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首個“奧運冠軍之城”,保定市不僅競技體育成績突出,群眾體育氛圍同樣濃厚。此次保定市大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將建設成集水清、河暢、景美、健身、休閑于一體的生態環城水系,建成后,將作為保定首屆環城水系(國際)馬拉松賽配套工程。今年10月,保定首屆環城水系國際馬拉松賽將鳴槍開跑,屆時,跑道兩側,一邊波光粼粼,一邊樹影婆娑,運動健兒將在愜意的奔跑中感受白洋淀上游生態治理的新面貌。
人物故事
田會靜:用高科技擦亮“華北明珠”
本報記者 韓梅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設立,消息一出,舉世矚目。當天一并成為關注焦點的,還有白洋淀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生態環保院副總工田會靜回憶,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必然要擔起潤澤這座未來之城的重任。
然而,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白洋淀就持續陷入干淀和污染的惡性循環中。河北省對白洋淀的治理工作一直未曾間斷,由于入淀河流枯竭,湖泊圩埂分隔,工業污染加劇,讓白洋淀積重難返,不堪重負,傳統補救的治理措施未能改觀白洋淀的污染現狀。
2017年5月,雄安新區啟動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工作,作為中交集團代表,田會靜被選入白洋淀治理規劃“專家營”。
來到白洋淀,田會靜和團隊很快投入到白洋淀內源治理規劃工作中。“首先要拿到白洋淀水域的詳細數據,再拿出可操作的方案,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大家心里都沒底。”田會靜和團隊在臨時工作室里通宵達旦“窩”了整整一個月,對白洋淀淀區362平方公里水域9種下墊面生境現狀進行詳細解譯,確定了白洋淀污染底泥的空間分布情況,最終完成了《白洋淀淀區綜合清淤工程專題規劃》《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實施方案》等系列成果。
2019年9月,田會靜參與了白洋淀內源污染治理試點工程,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基于BIM技術的河湖環保清淤工程智慧平臺”。
在這一平臺的設計階段,田會靜帶領團隊應用自主開發的軟件,建立了白洋淀原貌地質分層模型,實現了水下地質環境的數字化模擬,可直觀展示水域底泥污染程度的分布,為不同區域清理底泥深度的確定等提供了直觀的數據支持,可輔助完成污泥脫水場地的選址和布局。
與此同時,基于勘察數據創建了工程三維地質BIM模型,并與挖泥船數據進行耦合,通過軟件開發,實現了疏浚船疏挖位置實時三維展示——根據絞刀頭施工位置實時更新顯示所挖土層的詳細信息,實時動態模擬疏挖過程。船舶操作人員可通過平臺實時查看正在疏挖的地質剖面,并根據所挖土層的信息,及時調整轉速、橫移速度等機械參數,減少設備損耗,提高疏挖產量,從而提高施工效率。此項技術有效解決了疏浚太淺或超挖太深等問題。這個平臺的疏挖數據歷史回溯功能,可通過日期選項,查看對應時間內的船舶疏挖歷史軌跡,從而對施工進行優化調度,有效管控疏挖進度。
作為雄安新區首個生態清淤工程BIM應用樣板,這一平臺開辟了一種實時、精準、低干擾的生態清淤工程管理模式,提升了白洋淀清淤項目管理水平和工程品質。該平臺經天津市科學技術評價中心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白洋淀總計疏浚清淤283.66萬立方米,在創新技術精心“呵護”下,“華北明珠”白洋淀變清了,變深了,也更美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