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向基層下移 江蘇“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格局加速形成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近年來,江蘇持續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加速形成。各地探索出哪些經驗做法?如何進一步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黨的二十大代表,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文昌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鄭翔:
大家事大家議,讓“好地方”好上加好
“宜治、宜安、宜商、宜業、宜裕、宜賞、宜智、宜承、宜居、宜品、宜行、宜養、宜醫、宜健、宜閱、宜教、宜游、宜購、宜樂、宜夢,居民們集齊20個‘宜’,匯成我手中這本書——《宜見揚州好地方》。”鄭翔邊說邊將一本手工線裝書遞給記者。
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文昌花園社區黨委牽頭召開十余場征求意見座談會,面對面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居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講述“好地方”揚州好在哪、幸福指數高在哪。
大家事、大家議,是文昌花園社區的傳統。近年來,社區緊密圍繞“誰來治理、治理什么、怎樣治理、水平如何”4類問題,創新打造“開放空間”“圓桌會議”“周末夜話”等議事平臺,設立黨務、居務、事務、服務、財務公開欄,面向全體居民商量社區大小事,帶動居民自治。
針對文康苑小區加裝電梯一事,今年社區先后召開40余場協調會,一遍遍聽取居民意見建議,最終促成一次性簽約加裝16部電梯。“揚州老小區里,文康苑加裝電梯的密度最高、數量最多。”鄭翔說,居民是社區的主體,社區治理中充分發揮居民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而更好地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
鄭翔說,將繼續推進黨建引領下的新型鄰里互助自治模式,進一步探索建立以社區為主導、社會組織為樞紐、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高質量運行機制,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
黨的二十大代表、淮安市洪澤區“水上百合”志愿者協會黨支部書記鄧紅:
黨建引領,洪澤湖畔“百合”香
6支服務隊,志愿者達2100余人;累計志愿服務5萬多小時,受益群眾逾萬人……“靠黨建聚隊伍、靠隊伍優服務、靠服務贏口碑、靠口碑引資源,我們隊伍越來越壯大,受益的人越來越多。”鄧紅感慨地說。
2014年,“水上百合”志愿者協會成立黨支部,與172個機關企事業單位、60多家愛心企業和個人結成對子,形成以黨支部為核心、黨員志愿者為“頭雁”、全體志愿者抱團服務的工作格局。一路走來,協會秉持“黨建引領、筑夢公益”的工作理念,開展“一老一小一鄰一特”特色服務項目,全力解決群眾煩心事,通過志愿服務推進基層治理。
“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說到老百姓心坎里了。我想,很快,各類社會組織活力將得到進一步激發,更多的社會力量也將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來。”鄧紅說,協會今年與小區“紅管家”黨支部結對共建,志愿者進小區、進樓棟、進家庭,送去文藝演出、健康體檢、免費理發等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
蘇州市吳江區司法局副局長陸學明:
以法治塑造“治理有效新江村”
“學習二十大報告讓我更加深刻認識到,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陸學明說,吳江290個村社區都在開展“援法議事”活動,基層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走進費孝通筆下的“江村”——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村民們自發成立“鄉賢議事會”,凡涉及公共利益的大事,村委會依法組織鄉賢、村民代表建言獻策,大家依據法律法規一起商量。這兩年,村里的市集建造、小清河環境整治等棘手問題,通過“援法議事”一一破解。
“百姓說事”“老兵工作室”“阿婆茶室”“涼亭議事”“鄉賢議事”……細數吳江“援法議事”平臺,陸學明說,這些平臺形形色色,但有兩個共同特點:人人參與、依法治理。“援法議事”逐漸成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越來越習慣于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身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吳江,負有“先行先試”的使命。最近,吳江牽手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探索區域內行政執法協同。“未來,三地將實現案件管轄移送、爭議解決、證據互認、責任承擔等基本規則統一,開展區域統一聯合執法行動,行政處罰案例、數據實時交換,執法結果也將互通。”陸學明說。
南京江北新區泰山街道黨工委書記許雙華:
做實“家門口”服務,提升居民幸福感
這兩年,在南京江北新區泰山街道居民“家門口”,一個個“紅色小屋”出現,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泰山街道轄區面積52.6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2.9萬。“針對地域廣、人口多的實際,街道以網格化治理為依托,建設‘網格紅色驛站’,探索建立‘家門口’服務體系。”許雙華介紹,驛站能滿足居民各類事項幫辦代辦需求,還設計了各類個性化服務項目。目前,泰山街道已建成78座“網格紅色驛站”,服務覆蓋117個小區。
科技賦能,“家門口”服務力量再升級。泰山街道今年新建成的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平臺,具備數據融合、態勢感知、統一工單、績效考核、指揮調度、疫情防控、智慧小區、大數據中心8種功能,可對全街302個綜合網格、50個專屬網格進行實時指揮調度。街道還探索將區塊鏈技術融入社會治理,研發“鏈通萬家”應用程序,構建小區公共資金監管體系和公共事項表決機制。
許雙華說,泰山街道將從激發社會共治活力、提升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提高小區管理規范化水平等方面,繼續做實做優“家門口”服務。(王拓 許雯斐 倪方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