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成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李博)經過五年創建,北京城市副中心“創森”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并通過驗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授予北京城市副中心“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成為北京市第一個榮獲“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的平原區。11月17日,北京市通州區副區長秦濤在城市副中心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述情況。
2017年9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2018年,通州區高標準編制了《通州區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并圍繞“水韻林海、千年綠城”的森林城市建設愿景,開展森林進城、森林環城和森林鄉村等大尺度綠化工程。
堅持應綠盡綠,增加大尺度綠色空間。城市副中心在上一輪百萬畝造林新增19.3萬畝綠化基礎上,啟動實施了《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園林綠化三年行動計劃》和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實施造林20余萬畝。建成東郊森林公園、臺湖公園等萬畝以上森林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32處,建成并開放各類公園51處,建成北運河綠道、運潮減河綠道等375公里。
堅持科學規劃,形成“兩帶、一環、一心”綠色空間布局。城市副中心在東部實施潮白河森林生態景觀帶等8項工程,新增生態綠帶3.5萬畝,促進了京津冀生態協同;在西部實施永順城市公園、臺湖萬畝游憩園等6項工程,新增生態廊道2.6萬畝,增強了副中心和中心城區生態聯系。在副中心環城綠色休閑游憩環上打造13處公園,目前已建成9處,正推進實施4處。在核心區域,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于2020年9月對外開放,已成為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名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野生動物保護基礎。2021年至今,城市副中心累計建設了生態保育小區49處,通過搭建本杰士堆、人工鳥巢和昆蟲旅館等方式,為野生動物提供繁衍生息的擬自然環境。目前共監測到野生鳥類35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4種。
通過五年創建,截至2021年底,城市副中心森林總面積45.42萬畝,比創建初期增長17.3%;森林覆蓋率33.43%,提高4.96%。林木面積為36829.7公頃,林木覆蓋率為40.66%,提高4.38%;副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50.47%,提高15.82%;公園綠地面積為3331.3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8.11平方米,人均增長5.36平方米;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7.33%,超過指標要求7.33個百分點;副中心居民每萬人擁有綠道長度達2公里,超過指標要求1.5公里。副中心森林網絡、森林健康、生態福利、生態文化和組織管理五大體系36項創森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并于2022年4月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
秦濤表示,“國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國對一個城市生態建設方面的最高評價,是最具權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水平的榮譽稱號,是一座城市極為珍貴的無形資產。此次副中心成功創森不僅展現了北京平原地區森林城市的獨特風貌,為我國北方平原地區生態建設提供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副中心樣板,更將“藍綠交織、水城共融”打造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