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建設的生力軍 銀保監會:金融要精準服務新市民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鮑聰穎)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數以億計的人口通過遷徙離開原籍、融入城鎮,成為新市民,讓新市民感受到精準的、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11月22日,2022年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精準服務新市民,奮進共同富裕新征程”主論壇在北京金融街召開。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表示,金融機構要精準把握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更好地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還沒有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群體,包括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都屬于新市民群體。目前,全國新市民約有三億人。
肖遠企表示,今年,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后,全國已有三十多家銀保監局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聯合地方政府細化了具體舉措,各家金融機構也都推出了不少服務新市民的舉措。但是,新市民在金融需求上有很大的差異,需要銀行機構和監管部門作出更多的努力。
肖遠企指出,要主動發現新市民金融需求,金融機構要深入新市民所處的行業、企業和人群,了解他們在就業、創業、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和訴求。“要精準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提升服務精準性。新市民流動性強,金融機構要不斷優化賬戶開立、工資發放以及征信查詢等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確保在不同城市之間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認性?!?/p>
此外,肖遠企提到要熨平周期波動影響,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新市民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靈活就業人員,就業和收入受經濟周期,甚至氣候等因素影響比較大,可能存在更大的波動和彈性。肖遠企指出,金融機構可以發揮優勢,幫助新市民做好財務規劃和財富管理。特別是要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能夠平滑這種波動對其個人和家庭金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
肖遠企強調,金融健康是衡量個人、家庭滿足支付短期債務和消費,以及儲備長期支出和抵御長期風險能力的關鍵指標。保持新市民金融健康尤其重要,這是其正常生產生活能及時修復并保持穩定的關鍵。因此,金融產品在波動曲線的不同時點上最好能靈活調整,與新市民就業和收入彈性較大這一特點相匹配相適應,要努力避免因財務接續可能中斷和財務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損害。另外,金融部門也要幫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過度負債過度杠桿,拒絕高息誘惑高息陷阱。
活動現場,北京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霍學文從三方面闡述了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的重要意義:首先,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服務國家戰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次,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踐行金融為民、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再次,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是創新金融服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他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既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銀行業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重點方向。
北京銀行作為一家根植首都的現代化上市銀行,服務新市民群體,不僅是定位使然,也是優勢所在?;魧W文介紹,北京銀行成立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專班,打造新市民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助力新市民學有所教、創有所成、住有所居、勞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養,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
“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是北京農商銀行一直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北京農商銀行黨委書記付東升以《永葆為民本色 助力共同富裕 “濃情濃意”護航新市民美好生活》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新市民是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建設者、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在創業、就業、住房、醫療、養老等領域的金融需求,就是該行的“心頭大事”。
付東升表示,金融精準服務新市民,首要是推動金融服務的均等化和便捷化。北京的新市民人數多、分布廣、需求差異大,在常住外來人口中有六成左右居住在城鄉結合部和城六區以外。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上、在貼心暖心服務上,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北京農商銀行在全市布設各類物理服務渠道超2600家,其中京郊地區占比88%、包含1953家鄉村便利店和助農取款點,基礎金融服務覆蓋所有鄉鎮,在46個鄉鎮、115個行政村是唯一設立營業網點的金融機構。雖然金融科技迅猛發展,但“看得見、摸得著、有人管”,依然是最大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我們在平日的服務工作中,見到過很多投身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的背后都飽含了攜手共同富裕、共建美麗家園的‘山海情’?!备稏|升說。作為首都金融支農的主力軍,北京農商銀行創建“鳳凰助飛”鄉村振興融資服務品牌,累計投放各類涉農貸款近5000億元,創新推出旅游戶貸款、市場經營貸等8款普惠涉農特色產品,為新市民更好地參與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可持續的增收致富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