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為何如此“吸引人”?
東海之濱,廈門集美。
站在262米的島外最高建筑誠毅國際商務中心,目之所及,山、海、湖、城渾然成畫,產城學人深度融合,島內外完全融為一體。天風海韻下,集美新城璀璨奪目,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迅速匯聚。“提升本島 跨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美好藍圖,在這塊熱土上一步一步地兌為現實。
集美,極美,集天下之美。廈門實施“跨島發展”戰略后,集美按下高質量發展“快進鍵”,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持續提速,公共配套服務愈發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后勁更足,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強磁場。越來越多的人“用腳投票”,在這片熱土上追夢、筑夢、圓夢。
統計顯示,集美區常住人口107.8萬人,占廈門全市常住總人口的比重超過了20%,位居六區之首;10年間,常住人口增加近50萬,成為全省人口增量最多的縣(區)。值得一提的是,集美百萬人口中,14歲至35周歲的青年人超過45%。
人口增量,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風向標”和驅動力。集美,為何如此“吸引人”?在集美區發改局副局長林駿豪看來,便捷的區位優勢、攀升的綜合實力、強勁的產業發展、宜居宜業的環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鑄就了集美巨大的“吸引力”。
百尺竿頭思更進,不待揚鞭自奮蹄。站在新的起點上,集美區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領下,正以更高站位、更廣視野打造“跨島發展”新格局,以產聚人,以人興城,把人口結構優勢轉化為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示范區的強勁動能。
“花香蝶自來”
鳳山迎晨,龍舟唱晚;跨海長堤,潮涌潯江……在波濤洶涌的時代浪潮中,集美再次肩負起時代的使命,闊步邁向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
“我一定要在這里生根發芽!”河南“90后”張小改在軟件園三期適應新崗位后,便在附近的灌口鎮買房,成了新集美人。“算上公婆,我們一家也為集美貢獻了五六個人口!”她笑著說。
她同事詹镕勛“貢獻”更大,父母早給他在集美買房,龍巖老家親戚也早就到集美打拼、安家。
集美有何“魔力”?
在二人看來,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不斷提升的綜合實力,是集美區常住人口不斷增長的關鍵因素。
翻開廈門版圖,集美先天稟賦清晰可見——全國著名僑鄉、嘉庚精神發源地,位居城市幾何中心,亦占據廈漳泉三角地帶軸心,是廈門島通往內陸的重要門戶和廈門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坐擁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人口“蓄水池”優勢突出。
2002年,“跨島發展”戰略開始推進,先行區集美率先受益,城區版圖快速擴大,城區環境、產業結構、人文內涵、公共服務、生態文明等方面全面提升優化。杏林灣畔曾經的荒灘,十年成城繪就錦卷,化作“產城學人”有機融合的集美新城,成為“跨島發展”的生動樣本。
廈門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連接島內外,“兩環六縱六橫”骨干路網基本形成,地鐵、高鐵、高速、快速路、BRT一應俱全,島內外時空距離、心理距離進一步縮短,集美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吸引力倍增。
2012年以來的十年間,集美區GDP從約345億元躍升至876億元,經濟總量增長1.5倍;區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5%;規上工業總產值由722.5億元躍增至1290.3億元。獲評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省縣域城市發展“十優”區,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蟬聯省級文明城區“六連冠”……諸多榮譽和使命,見證著集美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綜合實力不斷攀升,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廈門人”選擇集美作為“第二家園”。2020年后,集美成為島外人口最多、省外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行政區。
“花香蝶自來,經濟活力決定著人口流向。”自稱“新集美人”的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副教授邢大寧認為,常住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的快速增長,正是集美區綜合競爭力不斷躍升的生動見證。
種好梧桐巧引鳳
10月31日,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和運載火箭“胖五”成功分離,廈門振為科技有限公司粒子阻尼技術發揮了減振降沖擊作用。
作為振為科技技術帶頭人,集美“雙百”人才、廈大航空學院教授肖望強初次創業就選擇集美。他創立的廈門振為科技有限公司和廈門環寂高科有限公司快速成長為高科技企業,也把更多廈大學子和外地才俊留在集美。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集美“鳳至蝶來”,得益于堅實的產業基礎、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優越的人才政策,其間隱含的更有集美“種好梧桐樹 巧引八方鳳”的主動作為。
近年來,集美區聚焦實體,全方位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機械裝備、電子信息、商貿物流、文旅創意、新材料、都市現代農業等6大重點產業方興未艾,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三產比例不斷優化,“6+N”現代產業體系逐漸成形。伴隨金雞獎長期落戶廈門,集美區率先布局影視產業,成為廈門重要的影視產業聚集區、拍攝取景區和企業入駐區。
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集美現代產業格局的形成,以實實在在的“飯碗”和優渥的成長“土壤”,吸引干事者競相匯聚。全區目前登記用工企業3.8萬家,在職人數40萬人,同比增長9.3%。其中,軟件園三期規模效應凸顯,上萬家注冊企業員工超過8萬人;前場物流園、北部工業區、灌口工業區、后溪工業區等亦是人員吸納大戶。
為讓產業“梧桐樹”更加枝繁葉茂,集美區更是主動靠前,積極招工引才,打造人力資源集聚“強磁場”,為高質量發展蓄“力”賦能。
9月22日,集美區高校產業技術聯盟“百批學子進百企”活動走進廈門金龍汽車公司。“集美制造業很‘高大上’,以后想留在集美!”體驗企業智慧化服務平臺后,集美大學機械學院學生黃顯秋充滿期待。
高校產業技術聯盟是集美區為轄內產業、人才搭建互動橋梁,助力產業升級的創新探索。“百名青年教師進百企”“百家企業建百站”“百批學子訪百企”“百名專家解百題”……為更好地“引才、育才、留才、用才”,聯盟今年特別推動100名青年博士教師、100個研究生創新平臺、100批高校學子、100名高級技術專家參與產學研融合發展。
作為百年學村,集美區聚集華僑大學、集美大學、中科院城環所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匯聚了15名院士和逾15萬在校師生。
“讓這些人才資源更多地留下,服務集美產業發展,是集美人才工作的應有之義。”集美區委組織部人才科負責人曾志偉說,聯盟成立以來,已推動450余名高校人才與300家企業對接合作,促成產學研項目簽約57項,合作金額達2.6億元,一批“沉睡”在實驗室里的專利、科研能力正在加快轉化成集美區發展動能,更多高校人才由此認識集美、留在集美。
實施“聚賢集美”人才計劃,提供創業補貼、購房補貼……近年來,集美區還以各種“引、育、留”優惠政策,向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優秀應屆畢業生伸出“橄欖枝”,并開展國際化引才。僅1—11月,就引進高層次人才447人、畢業生12000人。
“產業+人才”雙輪驅動下,集美區逐步實現了產業發展和人口聚集的良性互動。
品質生活營造歸屬感
在集美起步并發展后,集美欣立社工組織負責人程祥超力邀親友一起在集美置業。2005年到集美大學求學,2014年重回集美創業至今,這位南平小伙子見證了集美的驚艷蝶變,“老城區底蘊深,新城活力足,各有各的風景”。
近年來,乘著跨島發展、金磚廈門會晤等東風,集美加快城市品質提升,百年學村舊貌換新顏,集美新城活力四射,馬鑾灣新城拉開框架,集美東部新城高標準謀劃,全區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90%。
如今,在集美,軟件園三期軟件信息服務業漸成規模,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北站營運中心、創新創業大廈三大總部集聚區先后形成,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沃土;尚柏奧萊、世茂、IOI商場等大型商業體相繼開業,同集路商業帶、廈門北站商圈、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集美歡樂購等活動陸續開啟,高品質的吃住行、娛購游觸手可及,人氣、商氣大為提升。
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先后投用,嘉庚劇院、閩南戲曲藝術中心、星巢越中心、三影堂廈門藝術中心等文化項目逐步集聚……在“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引領下,集美區公共衛生、教育事業、文化娛樂等公共配套服務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均衡發展,極大地滿足了市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產業崛起、商流匯聚、人才集聚,帶來不竭動能。“讓我再選擇100次,我依然選擇在集美創業!”廈門大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凱將集美視為福地。大白科技生產衛浴產品,落戶集美以來發展迅猛,首年銷售額就突破億元大關,目前累計營業額已超過7個億元,團隊發展到100多人。
在現代化建設治理中,集美全力實施人文集美發展戰略,融入以嘉庚精神及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為內涵的“一精神三文化”,城市更具人文味道、更加溫馨宜居,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宜業的機遇之城疊加宜居的生活之都,集美人生活、事業完美兼顧,對未來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產業是基礎,新城是載體,學村是源泉。”集美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產城學人的有機結合、深度融合,為集美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今年,因應人口結構年輕化的新優勢,集美區順勢而為,探索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區”,全方位構建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生活、學習教育、健康成長的友好“生態系統”。“年輕化的人口結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優勢。”集美團區委書記游中景表示,集美希望用更多更實的“集美機會”吸引更多兩岸青年來集美創業、安居,賦能未來高質量發展。
“集美每個細節都充滿溫度,讓你一見鐘情,也‘容得下你的靈魂’,給你滿滿歸屬感、認同感!”定居集美八年多的福州女青年林丹說,這座人文之城的吸引力,藏在它的街頭巷尾,藏在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小巷里。
(林澤貴 黃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