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錨定產業現代化 隆起新的增長極
從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南京跨江發展蹄疾步穩,江北新區建設已滿七載。
GDP占全市比重超過1/5,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綜合實力位居第6位。江北新區的崛起,產業厥功至偉。自成立以來,江北新區錨定“三區一平臺”戰略定位,其中一項重要的定位是打造“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
7年間,在江北新區,鋼鐵、石化等傳統制造企業加快智改數轉,以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為代表的先導產業奔向千億集群。揚子江畔,一座現代化新主城正拔地而起。
力推傳統產業轉型
鋼鐵和石化曾經是南京江北的產業標簽,雖然產業規模可觀,但能耗、環境、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始終不容忽視。
如今,在智改數轉推動下,情況已今非昔比。在南鋼C2M智能工廠,廠房內安裝有2.5萬個傳感裝置,廠房外分布著大量的5G傳輸基站。工業互聯網時代下的現代鋼鐵企業,工作場景已非機器轟鳴、高爐滾燙的舊時印象。
走進南京鋼鐵智慧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生產現場、物料運輸、用戶訂單乃至數萬公里外的礦石原料。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所有的生產環節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可視化,實時變化的動態數據與模擬仿真畫面有如置身生產現場。
一年前,由南鋼旗下江蘇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南鋼智慧中心正式投運,這是我國鋼鐵行業首個集制造、經營、生態于一體的鋼鐵“工業大腦”。金恒科技總經理李福存介紹,公司近幾年聚焦提供數字工廠的規劃、設計與實施等解決方案服務,形成了以南鋼智慧中心為代表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解決方案,產品與服務涵蓋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
據了解,江北新區計劃用三年時間推動所有規上工業企業全面實施“智改數轉”,力爭“十四五”期間三大優勢產業集群取得突破性進展。事實上,推動江北新區產業向上躍升,智能制造等產業仍然是江北新區的產業基礎、優勢所在,并在創新賽道上表現優異。
《南京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2-2024)》明確,未來三年,南京將以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作為抓手,全面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南京加強智能制造示范區建設,目前全市已形成“一極三區多點”的空間布局,其中就包括江北新區重點打造國家智能制造新區。
“做強做精優勢產業”和“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雙管齊下,江北新區逐步形成了“3+3”產業體系。“3+3”產業體系即聚力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汽車及軌道交通三大優勢產業集群,強化生命健康、集成電路、高端現代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引領。該產業體系路徑背后邏輯清晰,一面搶抓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機遇,一面力推傳統產業轉型,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化。
搶抓新興產業機遇
在南京市經濟發展版圖上,江北新區承擔著打造“新的重要增長極”的角色。江北新區自成立之日起,就聚焦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現代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
根據“2022年南京市獨角獸、培育獨角獸和瞪羚企業榜單”,江北新區獨角獸企業4家,培育獨角獸64家,兩項合計占全市33%,數量和占比在全市各板塊中排名第一。在68家獨角獸和培育獨角獸企業中,生命健康領域企業32家,集成電路領域企業30家,合計占比超九成。今年一季度江北新區戰略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3.9%,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均以超30%的增速發展。
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江北新區聚焦基因測序、精準醫療、創新藥物研發、高端醫療器械等方向,生命健康產業集聚上下游企業超1000家。南京品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精準醫療領域的科技創新公司,以質譜技術為核心,為醫療健康行業客戶提供臨床質譜整體解決方案。
品生醫療員工李爽傲展示了一臺質譜儀。李爽傲說,最初質譜技術主要應用于研究,之后逐步應用于制藥、食品、環境及臨床領域。不過,作為一臺高精密的儀器設備,壁壘高成本高,一直以來質譜儀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目前,公司生產的質譜儀已經可以做到替代大部分價格不菲的進口儀器。
數據顯示,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產值2020年就已突破1000億元,2021年超過1300億元。根據《南京江北新區“十四五”發展規劃》,到2025年其生命健康產業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集成電路是江北新區的另一大“潛力股”,2021年當地產業規模已達750億元。按照規劃,到2025年江北新區集聚集成電路各類企業超過1000家,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
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是當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主陣地,多年來研創園聚力“芯片之城”,打通政府、產業、金融、技術、服務等全方位創新孵化要素,吸引了一半的國內排名前十的芯片設計企業前來落戶,聚集了一批細分領域頭部芯片企業和科研隊伍。
一塊灘涂地,幾片小魚塘,這是研創園十年前的模樣。十年來,研創園在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500萬平方米的科研載體,集聚了1萬多家企業,產業人口突破10萬人,“研創經濟”的體量規模擴大到1000億元。在68家獨角獸和培育獨角獸企業中,研創園就有30家企業入選。
新興產業闊步前進,優勢產業穩健提升,江北新區正在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隆起新的增長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