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雙樞紐” 需要軟服務和硬支撐(搭建中歐空中橋梁)
編者按
不久前,我省成功舉辦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31個重大合作項目在論壇上集中簽約,為我省全面實施制度型開放戰略注入強大動力。如何讓簽約項目落地見效?即日起,本報將持續關注簽約項目進展情況。
□本報記者 逯彥萃
“硬件要先行,軟件提質量。”1月4日,河南機場集團董事長康省楨表示,隨著航空運輸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國際機場之間是硬件供給與軟件服務綜合能力的大比拼。
“硬件軟件要兩手抓。”康省楨說,這是河南機場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計,也是“雙樞紐”戰略迅速落地的現實之需。
為了讓“空中絲綢之路”惠及全球,2022年11月16日,河南機場集團與盧森堡芬德爾國際機場簽訂《深化航空“雙樞紐”戰略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合作協議》),將發揮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建設現代化國際化世界級綜合交通樞紐,打造輻射全國、連接世界的交易中心、物流集散分撥中心和航空快遞集散交換中心。河南機場集團底氣何來?過去5年的發展成績是最有力的回答。
航線網絡更密實。5年中,河南機場集團以鄭州-盧森堡“雙樞紐”為抓手,不斷拓展樞紐航線網絡,開通全貨機航線43條(國際地區35條),連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7個,利用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開展空空、空鐵、空陸聯運,構建外聯內暢的集疏運網絡。鄭州機場航線網絡的通達性,吸引了一批高品質航空貨運企業加入“空中絲綢之路”,機場貨運規模連續突破60萬噸、70萬噸,躋身全球貨運機場40強,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
基礎設施更完善。“我們堅持硬件先行,適度超前規劃貨運基礎設施。”康省楨說,2022年8月鄭州機場北貨運區建成投用,引入物聯網、大數據自動化設施設備,成為運單電子化、設備自動化、操作無人化的新型超級智慧貨站。目前,鄭州機場年貨郵保障能力達110萬噸。
軟件支撐更堅挺。日前,鄭州機場創新實施“電子貨運”“海外貨站”“空空中轉”項目,形成了行業典范;機場特貨保障能力、短途駁運安保模式全國領先;對標國內一流,實施庫區操作準入制,服務能力加速提升,“大樞紐”對“大物流、大產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未來,河南機場集團將根據《合作協議》,深入推進“空中絲綢之路”建設,通過超前布局樞紐基礎設施,搶占發展先機;持續提升服務保障效率,提升樞紐競爭力;堅持創新引領,以“電子貨運”“海外貨站”“空空中轉”為抓手,深化試點建設,設立“異地貨站”增強貨源集疏能力;發揮樞紐帶動作用,加速推進關聯性產業落地,形成樞紐帶動開放的良好發展格局,為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